在谈到研学旅行与教学资源的联系时,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青少年创新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邢良表示:“研学旅行除了过程保障还有组织之外,其实也是需要构建教学资源的,不管是借助自然环境资源,还是已有的物质化资源,在这基础上都要构建相应资源,让学生参与其中……”
“夏令营或者说研学旅行带来的资源,有的时候学生从来没接触过,可能是第一次,接下来可能会影响他一生,影响还是蛮大的,我们不知道会给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邢良认为应重视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以及其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对我们课程设计而言应该慎重乐鱼电竞,包括课程保障和组织,应该有正确的导向,不要产生误解。对于孩子而言,从我们自身关心到孩子们未来的时候,其实我们在无形中也感受到了压力和使命感。
作为中国国籍科技促进会青少年创新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邢良同时也是智开学院院长。一直以来,他竭力关注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从孩子们的生涯发展需要作为出发点来触摸研学。邢良的发言呼应了此次“观前路 致线年夏季圆桌论坛为研学旅行做判断,提建议,立观点的主旨。论坛从务实出发,汇集各方各界在青少年领域有建树的专家为我国研学旅行的发展献言献策,力求将权威的话语实现在我国研学旅行的发展中。
本次论坛由中国网研学频道主办,邀请到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孙云晓,中国地质博物馆副馆长、党委副书记张亚钧,《现代教育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廖厚才,全球连续徒步距离最远的人雷殿生,鼎盛教育集团副总裁张庆元等各行各界重量级大咖共同进行讨论。对研学旅行政策、研学旅行市场、研学旅行前景、研学旅行从业者等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感谢诸位老师的分享,感谢中国网给大家提供的平台,前面许多老师跟研学行业关联很大,从我们的角度来讲,可能在一些概念,或者一些解读上是以全新的视角,因为是我第一次接触研学。从我个人经历来讲,我以前是做设计的,对职业培训方面我们相对熟悉,最早我们是面向航空领域的,做飞行员训练。我们以前是向中国出口飞机整体实训中心,我们花几年的时间钻研一套课程体系,让飞行员学会如何驾驶飞机。我的从业经历比较简单,可能那个过程就是一直在做一件事,连续在一个领域里面坚持了好多年。
2009年的时候,大家或多或少接触过,职业体验,这个项目是在国内公众之前,因为我们原来是做仿真,十几年前我们就研究这些技术。我们为类似的场馆提供了大量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项目都是我们后面陆续开发出来的,前期从规划、设计到最后开发,这个过程我们支持了很多场馆。国内游160家左右类似的场馆我们都或多或少参与过他们的建设,我们作为后端,他们作为运营前端。后来我们接触教育行业,跟研学交集比较小,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两年才开始有一些接触。所以研学旅行这个概念,从我的角度能解读的东西比较少,像刚才张鹏老师耳朵里博物馆,我们更擅长的是在课程建制方面我们经验稍微多一点。
研学旅行除了过程保障还有组织之外,其实也是需要构建教学资源的,不管是借助自然环境资源,还是已有的物质化资源,在这基础上都要构建相应资源,让学生参与其中。在这过程中资源分了很多门类,从我们这个角度,每个人除了知识的学习之外,这些能力更多都是为了满足自己未来的生活需要,社会的发展需要。所以我们说的生涯教育其实解决什么问题呢?我们是站在今天的角度,用昨天积累下的资源解决孩子明天的发展需要,他是这样一个过程,既包括孩子自己能力的形成,也包括未来发展意识和规划的能力养成的过程。所以我们在设计夏令营产品的时候,也在从一个人发展的角度考虑。刚才有老师也提到,有些孩子问海为什么是黄色,可能有了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已经影响了他的思考。一个人的思考和他背后产生的意识是关联在一起的,这种意识很难改变。有的时候夏令营或者说研学旅行带来的资源,有些孩子们从来没接触过,可能是第一次,接下来可能会影响他一生,影响深远。我们不知道会给孩子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我们课程设计而言应该慎重,包括课程保障和组织,应该有正确的导向,不要产生误解。对于孩子而言,从我们自身关心到孩子们未来的时候,其实我们在无形中也感受到了压力和使命感。很多的老师讲解学科知识可以做到很专业,但是兼顾到上述这个点就很难了,包括2016年1月份,教育部组织的生涯教育论坛,北师大校长提到生涯教育在国内老师还未触及。像刚才提到心理咨询,研究心理学的老师辅助,这个和生涯教育这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心理老师辅导对学生是是有帮助的,学生把自己的经验,阅历,能力,变成他未来发展的资产,他未来发展过程中,他需要持续的动力。
这个动力是在他这么多年的成长过程中不断的积累资产。这些东西的积累分为不同学科、不同门类。刚才雷老师也分享了很多经历,可能很多的孩子通过听故事的方式达到一种知识获得。但如果真的跟雷老师走,言传身教的过程,就会获得能力的提升。问题是家长若把孩子放在自然环境中,他们不能像雷老师一样把狼群赶走,也不能跟蟒蛇抗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并没有足够的思考力,我们在课程中希望能把这些经历变成一个能让孩子和自己未来能独立承担的东西,能结合课程里,更好的产生支撑。因为时间比较有限,我们也希望在研学旅行中通过好的课程,能够让孩子们把自己的眼睛变成未来的放大镜,能够给自己一个更好的未来。谢谢大家。(文/刘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