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鱼电竞 > 教学资源 教养资源汇乐鱼电竞总十篇

教养资源汇乐鱼电竞总十篇

  远程教育是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施加教育影响的新型教育形式。发展远程教育,网络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因此,资源建设的定位和水平直接决定了远程教育的办学质量。在当前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的过渡时期,有必要梳理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之流变,即从教学资源转变为学习资源。肯綮所在,关乎开放大学的办学质量。

  教学资源(teaching resource)的概念根植于教育技术的媒体观。所谓教学资源一般是指为教学的有效开展而提供的各种可利用的素材和条件,通常不仅包括文字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还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

教养资源汇乐鱼电竞总十篇

  自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视听教育方兴未艾,新媒体种类不断涌现,媒体应用日益广泛,至70年代,媒体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师生沟通的中介要素。鉴于此,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首次提出了学习资源(learning resource)的概念。

  按照资源的完备与适用程度,学习资源又可分为设计资源和可利用资源。所谓设计资源,是指以教育教学为目的,专门开发设计的资源,包括文字教材、录音带、录像带、多媒体课件等;而可利用资源,是指那些本来并非为教育教学目的而专门设计,但被发现具有一定的教育利用价值,因而用于教学服务的资源,如软件工具、音像资料以及多种多样的网上信息资源等。无论是设计资源还是可利用资源,都是学习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远程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相对分离,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助学为辅的教育形式。今天,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学习者学习为中心的远程开放教育更加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过去沿袭的服务于教师教学活动的教学资源,已不能够完全适应新的教育形式要求。 由此,资源建设的定位应当有所更替,即由服务于教育教学转向为以自学导学为目的。实践中,我国远程开放教育的资源建设,正经历着从教学资源向学习资源的转变。这种资源建设的流变,正是开放大学在成立伊始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

  在此,广义的学习资源可以界定为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信息、资料、设备、人员、场所等诸多要素。要把握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的脉络,必须梳理它们的辩证关联。

  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在资源信息载体上具有共同性。比如,文字材料、录像带、录音带、多媒体课件等载体形式,既可以为教师教学所用,构成教学资源;也可以为学习者学习服务,成为学习资源。这些信息载体在当今远程教育中,制作的方式方法更倾向于依赖网络技术。

  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除了载体上的共同性之外,其服务教学的共同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教与学双边活动相互间存在紧密联系,无法割裂,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过多地主导教与学的过程;在今天的远程教育中,学习者的学是主,教师的教是辅,也就是说,教与学的重心发生了偏移。因此,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的重心也理所当然地需要进行调整与变化,资源建设的出发点应各有侧重,侧重点的倾向性即为两者的差异所在,即:一方面,二者的直接服务主体有所不同。教学资源是直接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服务的,实现教学目的是它的最终目标;学习资源是直接为学习者实现自主学习服务的。另一方面,在设计上,教学资源体现的主要是教学特色,学习资源体现的是自学助学特色。学习资源较教学资源更加强调学习过程,强调通过设计完整的学习过程帮助学习者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最终的学习效果。

  教师作为学习资源设计与建设的中坚力量,应当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从有利于学习者学习的角度出发,避免将学习资源建设成为教学资源。为此,在资源设计与建设时,应特别对以下几方面给予关注。

  学习资源的粒度是对学习资源的大小、尺度以及详细程度等特征的标准化描述。学习资源的粒度决定了学习资源的重用频率与效率、制作人员的工作量,以及资源传输、交换与共享的便利性。

  粒度过大的资源信息量大,重用效率高,但资源的重用频率较低,资源开发人员的工作负担往往较重;粒度过小的资源虽然重用频率高,便于传输与共享,但相对信息量小,重用效率低下。因此,大、小粒度的优缺点客观且明显。

  以录制一节流媒体课件为例,如果流媒体课件时间过长,未必便于学习者在工作之余全部观看学习;反之,时间较短的流媒体课件,以其针对性较强,知识模块化、案例化、专题化的特点,更能够吸引学习者。

  再以制作一门网络课程为例,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网络课程要求栏目多样,内容丰富,有利于学习者经常浏览。网络课程可以说是小分子组成的大颗粒。粒度大小应当取决于学习内容的规模。因此,有必要视具体情况分别选取大粒度、中粒度和小粒度的资源,以发挥各种粒度形式资源的最大优势。

  基于对学习资源的粒度权衡,青岛广播电视大学2011年4月举办的开放教育教师公开课观摩比赛,便尝试选择了中小粒度的资源。过去,教师录制一节流媒体课件往往是一节课堂教学时间,这次参赛的教师突破了这一传统,将过去的40分钟录制时间改为15~20分钟,每一段视频力争讲清、讲透、讲好一个问题、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案例,力争做到短小精悍,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国内相关的尝试,还包括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的视频辅导“颗粒化”试点,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现有的绝大部分资源是由专家或教师建设并提供的,没有师生共同参与建设的资源,缺乏学习者对课程知识的独特理解、阐释、质疑、批判和创新环境”[1]。毕竟,学习资源是为学习者而建设,学习资源的建设应当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意见,让学习者参与选择、评价、表达意见,这样才能够激发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热情,而不是仅仅由教师根据自身的设计理念、个人兴趣而制作产生。

  其次,学习资源建设过程中缺乏学习者的参与,“学习者的理解将会限制在教师提供的框架范围内,阻碍学习者创新能力的培养”[2]。学习者参与学习资源建设也是他们思考、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在资源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搜集信息、整理资料,获取和运用知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挖掘自身的思维潜能。

  最后,开放教育的学习者从事的工作往往与其所学专业有密切联系,有的学习者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和积累的实践经验是非常值得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和分享的。这些资料和经验可以转化为有使用价值的学习资源。

  在学习者参与建设学习资源方面,现在也有了一些尝试。2010年下半年,青岛广播电视大学对法学专科毕业实践环节进行了改革,将案例分析和答辩加入到毕业实践环节当中,教师将优秀的学生案例作品上传到电大在线相应课程栏目中,进一步充实了课程的案例资源。青岛广播电视大学2011年教师公开课观摩比赛,其评审过程采用了由专家和学生共同打分的机制,让学生来评价教师的讲课,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上网浏览课件的热情,同时也有利于筛选出一批受学生欢迎的优秀学习资源。另外,上海电大孙慧老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尝试了网络资源师生共建模式,该模式“包括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人力资源管理系列情景模拟剧,由管理经验丰富的电大学员作专题讲座等”[3]。

  开放教育的学生通常是在工作之余上网学习,在建设学习资源时,应当充分考虑成人学习者的学习习惯,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便利。因此,既要在学习资源设计过程中考虑选择便利的网络传播载体,又要在学习资源建设中配套相应的支持服务。

  目前,学习者利用网上学习资源学习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电脑上网进行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上网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已经成为一种方便、快捷、有效的信息传播方式。开放教育的学习资源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媒介,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服务。这样,学习者便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通过手机上网,利用网上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手机上网较电脑上网更为便捷。

  另外,目前开放教育各专业各门课程的学习资源往往由文本、音像、网络学习资源组成,资源数量多,形式多样,但多呈分散状态,缺乏整体感。资源的分布只有教师详细了解,学生在未充分导学的情况下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丰富的资源在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同时,也给学生的自学带来了困扰,如果缺乏针对性强的导学支撑,将增加学生的学习障碍,限制学习资源功效的发挥。可见,学习资源的使用需要导航和指引。

  从2008年开始,青岛广播电视大学每学期各专业制定导学计划书,在计划书中向学习者提供中央电大、青岛电大两级平台上各门课程资源情况表。在资源情况表中,列出各门课程资源栏目名称、课件名称、资源数量以及每一项学习资源对应的关注度和推荐指数。使学习者能够对两级平台上的资源情况一目了然,大大提高了学习者了解学习资源、使用学习资源的效率。

  交互性是远程教育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根据媒体在教学中的不同作用,交互性可分为教学系统的交互性和学习资源的交互性。教学系统的交互性是指媒体能够支持人与人之间相互通信与作用的能力和特 性[4]。目前,教学系统的交互性基本上能够实现,比如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可以通过qq、msn、e-mail或者bbs来实现。所谓学习资源的交互性是指学习资源能够引起与学生相互作用的某一个或某一些品质。目前,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资源交互性相对比较匮乏,在学习者使用资源的过程中,能够使学习者对学习资源呈现的学习信息做出积极、公开的反应,同时资源也可以依据学习者的反应做出相应变化的设计还并不多见。

  增强学习资源的交互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定的设计和技术支撑。在实践中,可以进行情境设计,设计出仿真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情境下,学习者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与学习资源进行互动,依据彼此的反应作出回应。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还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以法学专业为例,案例教学是法学专业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支持,设计出网络模拟案例教学的场景,使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获得与参加案例教学面授课堂相同的效果。

  总之,资源建设是发展远程教育的核心问题,把握好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至关重要。秉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习资源较教学资源更能够适应和满足远程教育的需要。远程教育工作者在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资源的粒度、学习者的参与度、资源的便捷度以及资源的交互性等问题,充分发挥学习资源在自主学习中的优势。

  建国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漳州经济不断跃上新台阶,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1扎实推进“双高普九”工作,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初中升学率稳中有升

  我市开展“双高普九”整改工作的过程性监督,狠抓初中控辍,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有较大提高,各项指标稳中有升。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学率、初中升学率分别由2002年的98.63%、96.06%和40.6%上升为2006年的99.89%、104.35%和66.91%。分别上升了1.26、8.29和26.31个百分点。

  1.2做大做强优质高中,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全市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协调发展

  2006年,我市新创建4所省级三级达标校,使我市省级达标高中达39所,新办普通高中校7所,增强优质高中的招生能力。全市新增省级重点职校3所,省级重点专业1个,职业技能鉴定站9所,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2006-2007学年,全市高中完成招生66891人,其中,普高34700人,中职32192人,超出原计划1891人,当年初中升学率为66.91%,比2002年提高了26.31个百分点。

  2006年,乐鱼电竞我市小学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有20363人,占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98.3%,比2002年的96.3%提高了2个百分点;普通初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12190人,占初中专任教师总数的96.6%,比2002年的95.4%,提高了1.2个百分点;普通高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有3980人,占高中专任教师总数的70.8%,比2002年的56.5%提高了14.3个百分点。

  据统计,全市2006年度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补助资金共8979.4万元.同时继续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及特教学校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专项补助经费190万元已全部分解下达。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行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寄宿生生活补助,每生每年补助300元,现已拨付70多万元。接受免费教科书的贫困家庭中小学生及特教学校学生和享受生活补助的寄宿生共计21402人。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的外来务工就业子女也全部免交学杂费,贫困外来务工就业子女均接受免费教科书,寄宿生均享受生活补助,其中,芗城区小学共接收外来工和经商人员子女近5000名就学,中学接收360名就学,龙文区小学接收973名,中学接收309名。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全市受惠学生达50万人,为农村百姓减免费用近1亿元。

  近年来,我市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但同时也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很多问题已经不是教育自身的问题,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综合反映:

  教育经费是指国家和各级政府及社会力量与个人直接用于教育的费用,是发展教育事业和提高质量的重要物质保证。财政预算内拨款是教育经费的主渠道。近年来全市教育经费投入的绝对量以较快的速度增长。2002-2006年财政对教育支出分别为64256万元、66806万元、72556万元、75223万元和94673万元。但是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却逐年减小,2002年至2006年,漳州市教育支出分别占全市财政支出的27.7%、25.3%、23.3%、21.0%和19.1%。占当年GDP的比重分别为1.54%、1.41%、1.31%、1.20%和1.32%,与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还有较大差距。

  2006年全市财政教育投入比上年增加19450万元,增长25.9%。然而由于目前漳州市及各县(市、区)财政收入总量偏小,生均教育经费水平仍较低。2006年,全市小学生的生均教育事业经费1061.17元,中学生的生均教育事业经费1114.39元。各县(市、区)生均教育事业经费参差不齐。各县(市、区)事业性经费支出中,小学生的生均教育事业经费最高为1657.24元,最低为605.52元,相差1051.72元,相差比率为74%;中学生的生均教育事业经费最高为2035.98元,最低为818.20元,差额1217.78元。其中的生均公用经费,小学部最高为356.00元,最低为0元,相差356元;中学部最高为335.65元,最低为0元,相差335.65元.

  (1)全市中小学生基础设施配备除小学生生均体育运动场面积位于全省第2之外,其他均处于中下游水平。小学生生均图书18.07册(位居全省第五),生均电子图书0.17片(位居全省第五),人机比28.39:1(位于全省最后);中学生生均体育运动场面积7.25平方米(位居全省第五),中学生均图书16.70册(仅高于宁德位居全省第八),生均电子图书1.16片(位居全省第六),人机比17.42:1(仅高于宁德位居全省第八)。

  (2)虽然教育系统固定资产已形成规模,2006年全市小学固定资产总值93033万元,但其中仪器设备为6367万元,仅占6.8%;全市中学固定资产总值178489万元,但其中仪器设备为26311万元,仅占14.7%,说明这些教育资源主要是以场地化形式集中在校舍建筑物上。

  近年来,随着民办学校的增多,沿海地区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教师,致使教师外流现象日益突显,同时,由于欠发达地区从事教育工作收入低、福利差,许多新的毕业生不愿回本地工作。据调查,县级教师的待遇比不上市级,市级与沿海较发达地区存在更大的差距,导致农村教师向城区流,城区教师向沿海流。

  近几年城乡居民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普及12年中小学教育已大势所趋。2002年全市高中一年级招生22462人,初中升学率为40.6%。2006年这一数字提高到34929人,招生数有所增加,但该年初中升学率也仅为66.9%,远不能满足高涨的教育需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强国,教育强市,是民心所盼。改善教育的现状,除了教育自身的改进与完善之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3.1多渠道增加投入,为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提高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同时,制定和完善相关发展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基础教育。政府应加大公共教育支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普及教育支出,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社会效益高,受益面广的初等教育,必须为所有的孩子提供基础教育。尽管全市在提高儿童入学率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山区的孩子的辍学率仍很高,因此,政府应进一步扩大对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资金投入,以使那里的贫困人口及孩子从国家教育体制及政府教育投资中真正受益。避免由于地区发展的差异造成教育差距,让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因为“教育的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

  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人口出生率得到控制,学生生源越来越少,过去一村一校已不适应。为此,教育部门采取了措施,改变办学模式,撤并一些生源少、地处偏远的小学校,三四个村甚至七八个村设一所小学。初中办学也应打破一个乡镇办一所学校的框框,学校规模扩大后,有利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学校规范化管理,节约了办学经费。

  进一步落实中央、省市各项政策性调资政策,努力减少与沿海地区教师工资水平差距,参照沿海地区先进的教育管理,结合当地实际,出台激励政策,对有较大贡献的学科带头人、教育工作者等在职务提升、职级晋升、家属就业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县财每年切出一块奖教基金,重奖一批优秀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对那些长期工作在边远山区的教育工作者,应设立固定津贴、岗位责任奖、医药费专项补助等,并且在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适当的照顾,在山区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共享发展理念在党的十八大中被提出,并得到了初步界定,相关学者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共享发展内涵覆盖范围广泛,不仅限于共同富裕,也能够对社会主义本质需求进行满足。理念体现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阶段中,起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实现科学化的过程中,共享属于基本原则,能推动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并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正义公平。社会主义共享联系社会主义共建,共享发展是需要以共建作为基础,实现持续动态共享与尊严共享,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共建。在社会主义发展理念中,共享属于本质回归,其共享发展理念能综合体现战略意识、问题导向与理论自觉,指引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全面小康战略,并以共享理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需求进行满足。

  共享发展理念包含五大发展新理念,新型理念的提出源于问题解决意识,致力于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问题,以理念实现发展动力增强、发展优势凸显。共享发展理念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了目标、方向与路径,在新常态下,重点解决公有制经济深化改革问题与政府公平分配功能强化问题。共享发展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国脱贫扶贫的重要理念指导与核心发展举措。共享发展理念具有民生导向特点,部分学者认为该理念重点解决的是地区发展失衡与贫富差距过大问题,并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我国民生建设落后问题,能够有效解决。共享发展理念对民生发展不同阶段特征能够准确把握,有利于民生发展导向实现凸显与强化,是对民生改善诉求的满足。

  社会主义发展需要以公平正义作为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理念有利于社会主义正义公平问题的解决。基于共享主体对共享发展正义公平相关要求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共享发展理念需要立足于我国每个公民的自我实现与发展,以共享对社会阶层矛盾问题进行化解,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共享发展理念中的共享对应的主体是各区域人民、所有民族,甚至包括世界范围内的全部华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发展机会与世界各国的共享。部分学者认为,该理念本质是向我国社会成员的发展提供更自由与宽泛的空间,因此,共享发展理念的共享需要在具体社会制度中体现,以公平正义作为主要立足点,对社会基本价值取向进行把握,从而有效解决社会主义正义公平问题,以制度的构建和法治的严厉,体现共享发展理念的主旨要义。

  在共享发展理念下,农村学校体育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问题是体育教师教育资源配置失衡。众所周知,体育教师是学校开展体育教育的关键,属于一种重要的体育教育资源,合理的体育教师资源配置,将有利于农村学校体育教育事业发展。但是,基于共享发展理念角度看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教育资源配置,可以发现其具有严重的教师资源欠缺,教师配置失衡问题。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与农村教育条件限制,我国农村学校大多不重视学生的体育教学,不会为体育教育配备太多的体育教师,现有的体育教师也存在专业教学水平不足问题。由于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到位,农村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师资源配置问题,难以得到重视。在当地城市学校体育教师资源充足,而农村学校教师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造成城镇与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资源差距,致使体育教育资源失衡,这不符合共享发展理念内涵与要求,是发展农村体育教育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农村学校体育教育资源配置在共享发展理念下,凸显的基础设施建设欠缺问题,主要是指农村学校的体育教育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不利于共享发展理念落实。现阶段的大多农村学校,在经济条件与自身教学条件的限制下,并不重视体育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使体育设施教育资源出现严重失衡。很少有农村学校能为学生提供标准田径场、篮球场或健身器材,活动场地几乎空白。体育器材是最基本的体育教育资源,这种基础设施的缺失,会造成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发展受阻,并且影响体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由于学校领导层对体育教育的忽视,大多农村学校并没有为体育教师提供专门的教课教室,体现体育教育资源配置的另一种不合理。教室这种基础设施,是保证体育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载体,资源的缺失与配置不合理,会使共享发展理念落实缺少基础条件,不利于农村学校体育教育与共享发展理念实现融合。

  政府在农村体育教育践行共享发展理念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具有以共享发展理念,加大农村体育教育资源资金支持投入、调控体育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职能。但现有大多农村学校的当地政府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仍然进行着原本的教育监督工作,忽视共享发展理念要求,不能在学校体育教育中以共享发展理念加大资金投入。农村学校体育教育资源在共享发展理念下实现合理配置,需要以政府资金支持作为重要基础。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大多当地政府部门并不能够为农村学校体育事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影响农村学校完善体育教育资源。政府资金投入的不足,造成农村学校难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体育设施教育资源,影响学校对优秀体育教师人才的引进,不利于共享发展理念下的教师资源实现共享。

  经济体制下的城乡二元式结构,是造成农村学校在共享发展理念下出现体育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为实现社会生产、管理效率提高,曾提出城乡二元发展战略,即对城乡相对分离政策进行实行,造成城乡二元发展态势,引发乡村包括教育事业在内的各项事业都赶不上城镇发展脚步的问题。因此,城乡二元发展是农村学校体育事业践行共享发展理念,需要面临的主要矛盾。城乡二元发展结构影响农村体育教育资源配置,主要表现在:影响人们思想观念,造成教师在工作单位选择与教学质量评判上产生偏见;城乡二元结构影响教育资金分配,为推动城镇发展,政府向城镇学校教育事业提供更多资金支持,而忽视乡村教育事业资金投入,致使共享发展理念落实面临资金分配不均问题;城乡二元发展结构,影响城镇与乡村的教育水平,受发展战略影响,无论是体育教师还是学生,都更愿意到城镇学校进行自身发展,从而进一步造成农村体育教育事业的落后,限制乡村教育发展空间。

  在共享发展理念下,农村学校出现体育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关部门职责的缺失。在农村学校体育教育资源配置中,政府属于重要的监督者与调控者,是共享发展理念推行的首要责任人。相关部门职责的缺失会造成农村学校体育教育资源的缺乏,影响学校资金获得,致使学校教育资源配置无人监管。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公平正义原则,因此,政府需要在共享发展理念下,加大对农村学校体育教育资源的资金投入,使其教育运行资本能够与城镇教育持衡。但大多政府表现出教育经费投入缺位问题,对城乡教育差距进行默许,面对体育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不愿意触动城镇教育发展利益,不采取措施进行问题处理。在共享发展理念下,政府没有利用自身监管职能,调控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缺少对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收费情况、教学秩序、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有效监管,从而造成农村学校体育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凸显,并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在共享发展理念下,政府部门想要解决农村学校体育教育资源配置失衡问题,需要首先加强共享发展理念理解,将农村学校体育教育资源配置与共享发展理念进行有效衔接。共享发展属于均衡化、兜底式的发展模式,其共享发展理念能够指导农村学校体育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当地政府需要认识到农村学校体育教育事业发展落后于城镇的问题,结合共享发展理念作用特点,以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底部发展优势,使处于底部的农村学校体育教育资源配置,实现全面优化,加强二者融合,促进优化配置工作的全面覆盖。农村学校需要根据共享发展理念,对体育教育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与创新,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拉低与城镇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差距,以自身体育教育资源配置与共享发展理念的衔接,加强自身教育资源吸收实力,实现体育教育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

  体育器材是重要的体育教育设施,也是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资源。因此,农村学校需要联合当地政府与相关部门,进行体育器材的科学配备工作,使学校体育设施得到完善,体育教育资源实现合理配置。当地政府也需要在共享发展理念下,为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提供充足的体育器材教育资源,使其与城镇体育教育设施资源具有同样的配备标准,以统一体育器材配备,促进农村学校体育教育与城镇体育教育均衡化发展。例如,当地政府可以发挥自身教育监管职能,调查城镇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基本课程内容与器材设施,按照同样的标准,结合农村学校学生的特点与校园场地实际情况,指导农村学校开设更丰富的体育课程,为其提供相匹配的体育器材,从而实现体育设施教育资源的科学配置。农村学校在完善自身体育教育设施的过程中,也需要检查设施质量,及时向器材提供部门反映问题,从而为体育教育资源配置的质量提供保障。

  在教育文献中,人们常见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媒体等概念术语。尤其在教育技术学的文献中,这三个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却常常被交互使用,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和随意性。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学科,不断出现新的名词概念是必然现象。同时,规范和界定这些名词概念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故本文分别从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学的角度,对这三个概念关系给予分析。

  “教育环境”是指与教育这个中心有关、一切可以运用于教育教学或对教育教学产生影响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是教育活动一旦产生就被抛入其中的一种文化氛围。从宏观上看,它包括教育活动赖以存在的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从微观上讲,它又包括为具体教育活动展开所创设的种种条件1。“教育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被教师和学生利用的一切人力与非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信息、资源、设备、人员和场所等。狭义上的教学资源指资料、设备和场所。而“教育媒体”就是在教育活动中用来存储、呈现、传递信息的工具,它可分为传统教育媒体和现代教育媒体。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教育环境包含教育媒体和教育资源,而教育资源又包含教育媒体,也就是说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和教育媒体的范围依次递减(如图1所示)。

  (1)教学资源包括教育媒体。从对教育资源的界定可知,教学资源是指一切可以运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是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客观存在。教育媒体是教育信息的载体或加工、传递教育信息的工具,明显的,教育媒体属于运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可见,教育媒体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育媒体和教学资源密不可分,将不同的教育媒体综合运用于教学之中,对教师和学习者来说,它们就成了教学资源。因此,如果说教育媒体反映了教学材料的客观属性、技术属性,那么,教学资源则侧重于教学材料的实用属性,即教学材料是干什么用的,为谁用的。

  (2)教育环境包括教育资源和教育媒体。根据定义可知教育环境是围绕着主体并对主体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因此,不管是教育资源还是教育媒体,它们都是围绕于学习者周围的,都不外乎精神方面的和物质方面的,因此,他们都包含于教育环境的范围之中。

  若从教育技术学的角度看,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和教育媒体三个概念就有了新的特定含义,与教育学的角度就有所不同了。

  教育技术学所说的教育环境,实际上称之为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是指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学生如何学好知识,增强能力,提高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环境。2在学校中主要包括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数字电视教学系统、数字语音学习系统、电子阅览室等。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环境相比乐鱼电竞,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更加注重的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物质层面的教育环境,即我们关注的是教育学角度下教育环境的一个方面。

  而教育技术学所指的“教育资源”主要是“教育信息资源”。教育信息资源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而产生的,它是指信息内容、材料和信息渠道,既包括教育信息内容,也包括了信息的载体,还包括了信息的表现形式,是信息及其载体的综合。教育信息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信息资源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现代生活中的信息资源,指师生在所处的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自然和社会的事物、现象;二是由各种印刷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包括教科书、参考书、报刊、杂志,等等;三是各种视听材料和多媒体、数字化的教育信息资源。狭义的教育信息资源是指以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为技术特征的教育信息资源来源,即广义教育信息资源的第三部分。正是由于多媒体技术把教育信息以数字化方式存储、处理,以多媒体方式呈现,以超文本结构连接;网络技术又将教育信息进行大规模、集成化的传播和交流,因而,此类教育信息资源就显得格外重要起来。3而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重点就是以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为技术特征的教育信息资源,主要是对狭义的教育信息资源进行开发。

  教育媒体,可分为传统教育媒体和现代教育媒体。教育技术学则重点放在“现代教育媒体”,它是指教育中应用的现代视听工具、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媒体和技术,是以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工具。值得说明的是媒体具有复合性的特点,任何媒体都是由硬件设备和软件材料两部分组成的,即由设备和载有信息的材料复合而成。仅有硬件设备而无相关的软件材料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媒体。因此,现代教育媒体不但包括基于电子、光学、机械等技术的视听媒体,基于电子、数字技术的互动媒体和技术,而且包括载有教育信息的相关软件材料等。现代教育媒体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概念,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对教育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教育技术学角度来看,通常所说的教育媒体即特指现代教育媒体。

  依据前述的含义,即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现代教育信息资源、现代教育媒体的含义,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有了新的界定。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物质层面的教育环境,在学校里基本上是指六室(普通电教室、多媒体综合电教室、计算机室、微型电教室、语言实验室、电子阅览室)和三大系统(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4,而现代教育媒体是指教育中应用的现代视听工具、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硬件设备和相关的软件材料。换句话说,现代教育媒体既包括了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中的内容也包括了相关的软件材料。因此,不难看出,现代教育媒体的范围要大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

  教育信息资源不仅仅指存在于教育活动中的教育信息内容,而且包括在教育活动中用来呈现和传递教育信息的载体材料等,如影视材料、课件和网络等,也就是说教育信息资源包含两部分内容,即教育信息及教育信息的物化载体或表现形式。目前,教育信息资源的物化载体或表现形式有:试听教材(如幻灯片、电影片、电视录像带、录音带、光盘等)、计算机课件、网络课程和教育网站等。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教育媒体包含了教育信息资源中呈现和传递教育信息的载体材料,但却没有包含教育活动中的教育信息内容,因此,现代教育媒体和教育信息资源是部分交叉的关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立国之本,也是一个民族兴旺的标记,教育是否发达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发达的标志,我国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但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却大不相同,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各类掌握丰富知识的人才,虽然现在一些产业还不能完全脱离劳动密集型,但发展高科技,改善资源结构,将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源,是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而这就需要教育作为基础。继续教育对于更新补充知识,扩大视野,改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都是非常重要的,如何使继续教育成果落实,如何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是全社会关心、关注的问题,也是从事教育的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继续教育同样要求创新,要求求真务实,要让每个学员学有所长,学以致用,切实做到学历变能力,既有文凭,也同样有水平,成为素质高、业务棒的人才,将人力资源变为人才资源,这是继续教育的根本所在。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大力提高继续教育质量,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

  继续教育的涵盖范围很广泛,提高经济发展速度,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整体提高素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现在,人才资源很缺乏,有资料显示:到2020年,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金融财会、国际商务、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500多万;在教育、政法、宣传文化、医药卫生、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800多万。现在知识更新特别快,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层出不穷,任何一个技术人员,哪怕从事本专业多年,不继续学习,有些新技术、新材料也可能不会了解,不学习就要落伍,墨守成规,只能是自己落伍于时代的飞速发展,就会不能适应新时代、新发展的要求。所以加大继续教育的宣传力度,让人们理解认识到继续教育重要性与必要性是非常重要的,要深刻体会到学习、学习、再学习,提高、提高、再提高的重要性,理解实施继续教育事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形成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任何行业都不能脱离社会的需求,根据本行业的发展,要切实做到“与时俱进”,及时调整产业结构这是一种必然方向,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区域继续教育就要同步或超前,继续教育要适应社会要求,加强行业紧缺型技能型人才培训,依托企业和社会力量办学,推动行业、企业、社会以各种方式参与继续教育,积极开发培训项目和培训市场,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培训质量,开拓继续教育新的发展空间,积极筹措和吸纳社会资金,要校企联合、内外结合,适时引进国外新的理论与技术,拓展继续教育范围,以培养实用型、实干型人才为目标,为社会发展及时培养各类人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立国之本,也是一个民族兴旺的标记,教育是否发达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发达的标志,我国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但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却大不相同,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各类掌握丰富知识的人才,虽然现在一些产业还不能完全脱离劳动密集型,但发展高科技,改善资源结构,将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源,是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而这就需要教育作为基础。继续教育对于更新补充知识,扩大视野,改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都是非常重要的,如何使继续教育成果落实,如何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是全社会关心、关注的问题,也是从事教育的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继续教育同样要求创新,要求求真务实,要让每个学员学有所长,学以致用,切实做到学历变能力,既有文凭,也同样有水平,成为素质高、业务棒的人才,将人力资源变为人才资源,这是继续教育的根本所在。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大力提高继续教育质量,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

  继续教育的涵盖范围很广泛,提高经济发展速度,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整体提高素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现在,人才资源很缺乏,有资料显示:到2020年,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金融财会、国际商务、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500多万;在教育、政法、宣传文化、医药卫生、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800多万。现在知识更新特别快,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层出不穷,任何一个技术人员,哪怕从事本专业多年,不继续学习,有些新技术、新材料也可能不会了解,不学习就要落伍,墨守成规,只能是自己落伍于时代的飞速发展,就会不能适应新时代、新发展的要求。所以加大继续教育的宣传力度,让人们理解认识到继续教育重要性与必要性是非常重要的,要深刻体会到学习、学习、再学习,提高、提高、再提高的重要性,理解实施继续教育事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形成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任何行业都不能脱离社会的需求,根据本行业的发展,要切实做到“与时俱进”,及时调整产业结构这是一种必然方向,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区域继续教育就要同步或超前,继续教育要适应社会要求,加强行业紧缺型技能型人才培训,依托企业和社会力量办学,推动行业、企业、社会以各种方式参与继续教育,积极开发培训项目和培训市场,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培训质量,开拓继续教育新的发展空间,积极筹措和吸纳社会资金,要校企联合、内外结合,适时引进国外新的理论与技术,拓展继续教育范围,以培养实用型、实干型人才为目标,为社会发展及时培养各类人才。

  职业从教老师,应该是该行业的研究者与具体实践者,也同时应该是行业的教育专家,还应该是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即为“双师”型教师,教师要加强对继续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全面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观念,把教育教学研究贯穿在继续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的始终,加强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断地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学员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员的思维能力。在授课过程中,以需要为准则,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构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既要注重理论教学,也要注重实践教学,充分发挥继续教育优势互补的整体功能。

  继续教育的学员,都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如何引导学员在学习中接受新的知识,就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要注意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及时采取与学员对应的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发出所要研究的问题,与相关课程知识结合,积极主动与相关课程任课老师探讨,相互学习,听取良好的建议,让学员综合掌握知识,并让学员在自主学习,相互学习中获得提高,强化基础知识的拓展与更新以及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按需施教,提高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如笔者在教学溢流堰类型选

  择时,给出学员一工程的相关数据,然后,让学员从水文水利理论计算及堰型选择,经济评价,实际施工,自己计算数据。经笔者所在单位支持,学员到工地实践锻炼,亲自经历该溢流堰施工过程,从基础开挖至堰建成,在现场技术人员指导下,一步步将数据与实际对应起来,再回到课堂,再理解理论内容,学员们感到:对有关知识点的掌握很到位,课堂教学中难以直观表述和讲解的问题迎刃而解。

  继续教育具有新知识、新技术传播、应用的特点,具有开发和提高参加继续教育人员创造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精神的独特优势,它具有促进教育与生产,科技与生产结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物质财富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继续教育的内容在不断拓展与深化,要积极开展需求调查与需求分析预测,参加继续教育的学员,都需要知识的补充,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与学员沟通,能教授的知识,作为本课程教师,要让其乐意学,愿意学,要及时回答学员的问题与疑问,可以用与学员交流的方式,针对继续教育学员的特点,激励学员提出问题,发挥学员的积极性,在具体工作中提出好的建议,如笔者在工地一线指导学员实践时,有时学员的建议,看似一些简单的方法,在实际施工时却方便易行,也得到有关专家的肯定。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是信息时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改善了人们的工作条件,成为学习和开展工作的有效工具和载体,更重要的是带来新的工作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继续教育,要突出自己的特点,拓展与深化继续教育的内容,就要充分体现继续教育的灵活性,充分考虑行业的专业性,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有些技术人员长期在工地一线,必须给他们留有一定的学习时间,采用网络教学与学习的方式,既方便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继续教育效果,笔者也是网络教育的受益者之一,教学与实践两不误。继续教育要尽量采用网络教学的模式,同时注重网络继续教育的过程管理,采用网络教学、作业、考核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强网络资源共享,继续推进网络化的继续教育,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教育资源是信息化教学的基础,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层次推进,互联网中的信息资源以指数方式增长,这些资源不仅在内容上多种多样,在表现形式上更是丰富多彩。它对教育领域的冲击与渗透使得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受到重视,并随之出现了新型教学模式,如:基于资源的自主探索式学习和协作学习等。然而海量的网络教育资源既为教育带来了强大的服务功能,也为资源的建设与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教育资源具有数据量大、形式多样、针对性强、教育性强等诸多特点,如何将分散、无序的资源整合起来,使用户能方便、高效的将其利用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之中,并在大范围内实现共享是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者必须慎重面对的问题。

  从四五年前教育资源库(特别是基于网络的教育资源库)进入人们的视野,到目前已发展成具有多种建设模式和各类服务目标的不同形式的资源库。总的看来,主要经历或并存着以下几种模式。

  这种方式根据教育资源不同分类方法,将其存储在服务器上不同的目录中,通过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目录共享功能对资源进行管理和操作。这种存储方式的特点是资源管理直观、简单。远程访问时速度快,可通过网上邻居、http或ftp方式直接将该资源文件下载到本地。但随之而来的是资源安全性差,易受病毒侵蚀,易被他人盗用和破坏。这是最简单、最原始的资源管理方式,当资源积累到一定规模时,由于缺少便捷的检索工具,使用和管理都很不方便。目前很多学校自发组织资源共享基本上都是采用这种存储方式。

  除了最简单的文件管理之外,还一些更有针对性的资源建设方式,如主题学习资源库,它与国外的探究式学习网站(Web Quest)比较类似,针对某一主题,如太空知识、克隆人等,提供各种探究活动、学习资源和讨论组,为现在的研究性学习提供的丰富的资源和空间。另外还有虚拟社区资源库,它以讨论组的方式将本站中的资源划分成不同版块,用户在获取资源时也可以将自己的资源贡献出来,每个版块的负责人会定期整理本版中的发言,将零散、无序的内容条理化和系统化,并作为精华资源推荐给用户。比如教育技术通讯(基于Internet的免费在线杂志,和惟存教育网(等。

  按学科分类,将各学科的教育资源通过网页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并由此而形成学科群资源网站。网站资源框架内容设计针对学科特点,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结合该地区的教学研究,充分体现不同学科教与学的需求,同时重视发展素质教育。各网站内容除了题库、教案库和课件、素材库外,还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设计多种特色栏目,热点专题,如语文的作品欣赏、读写天地;地理的地图大全,地理大百科、旅游专题;生物的环保专题、克隆技术等热点内容;历史的历史名人、历史名城、历史遗产等等,

  学科网站针对基础教育的特点,以学科分类,一方面能调动学科教研员的积极性,尽快组织学科骨干参与建设,另一方面由于学科教育所积累的资源较丰富,可便于短期内建设起网站的框架,并不断充实资源,同时更能直接体现教与学的主题。

  教育资源管理数据库一般将资源文件以二进制数据形式存储在关系型数据库中,对教育资源的管理都是基于对数据库的操作。乐鱼电竞所有的资源都以结构化的方式存储,数据间的关联性强,并通过数据表产生关系映射。教育资源管理系统是对存储于资源库介质中的教育资源进行管理、维护和更新的软件系统,主要包括三个子系统:资源管理子系统(媒体素材库的管理、题库管理、试卷库管理、案例库管理、课件库管理、文献库管理、常见问题解答库管理、资源目录索引库管理和网络课程的管理等);系统管理子系统(安全管理、网络性能管理、计费管理、故障管理等),资源建设与使用交流子系统(资源更新、邮件列表订阅、资源定制、异步交流、同步交流)。这三个子系统为三类用户(管理员、审核员、一般用户)提供资源检索、资源、资源审核、权限管理、计费、用户信息交流等多个方面的服务。

  这种存储方式的特点是资源管理效率高,定位准确,容易备份,能保证资源信息的完整性。由于资源数据都存储在数据库中,安全性好,抗病毒能力强,并且对用户来讲,资源文件的存储方式是透明的,很难被盗用或直接访问。

  然而,由于要把所有关于资源文件的信息都存储在数据库中,必然对数据库性能要求较高,必须保证大数据量资源的读取和存储不会产生错误,同时也会延长访问时间,服务器端的应用程序必须先将资源从数据库中读取出来,再传送到客户端,这也加大了对网络带宽的要求。教育资源数据库对管理大数据量(几百G甚至几T)是非常有效的,但它采用关系数据库的方式存储和组织,无法达到存储和应用的统一,对一线教师来说仍然不够直观、查找和操作相对复杂,各学科的资源混杂在一起,良莠不齐,干扰信息太多,对一线教师教学应用支持不直接,功能不强,界面不友好。而且,资源库相对封闭,添加和更新数据工作量大,不能够进行数据的自动更新处理,管理和维护复杂、成本高,是一般中小学难以承担的。

  就一个城市的教育资源管理而言,可以形成包括城域教育资源中心系统,区、县教育资源系统和学校教育资源库系统的三层资源组织结构。每一级资源库向上一级提出资源和服务需求或将零散资源提交上一级整合汇总,因而上级对下级来说以资源中心的角色存在。如下图所示:

  ①城域资源中心:安装在城域教育网络中心,它通过软件和网络把各区县的资源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综合化的教育资源共享、交流和交易系统,为学校间、地区间开展有关教育资源的各项活动提供理想的大平台。

  ②区、县资源库:分别安装在各区、县(市)教育网络资源中心,它通过软件和网络把该辖区内各学校的资源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供本辖区共享和与全市交流。

  ③学校资源库:分别安装在该地区的各个学校,学校资源库为各学校建设、开发和使用教育资源提供灵活、方便、高效的局部环境。

  东莞市城域教育资源网系统方案即采用这种结构。必须强调的是,资源中心不仅包括教学和学习的素材资源,还包括各种工具性资源,如:搜索引擎、讨论组和邮件列表。相邻级别的资源库能以多种渠道进行数据沟通,包括计算机网络和卫星宽带网、电视节目和光盘等多种方式。对于卫星宽带网,接收端只要安装特定的设备,就可定期下载成套的教学素材和课程资源,这对于互联网络不发达地区是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使用户能共享到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以提高当地的教育质量。

  分布式资源网并不局限于一个网站中,它可以由多个不同级别的站点组合而成,形成一个以地域范围为单位的教育资源网。资源网和资源中心的类似之处在于二者都是由多个资源站点所构成,但前者所包括的各个站点并没有主次之分,它们之间是对等的关系(peertopeer)。如图所示:

  这是一种有效整合区域资源的方式,各子区域和学校中的资源可以保持原始的分布式存储状态,而重点在于建立大型编目系统,该系统包含了所有资源的索引信息,但并没有实际的物理存储,用户在大型编目系统中检索到资源后,通过服务将其它站点的资源传送给用户。整个资源网络的结构对用户来说是透明的,他们在编目系统中能访问到网络中的所有资源目录索引,而无需关注资源实际的物理位置,任何涉及到远端访问的操作,当地站点会自动启动资源为用户服务。教育资源网的核心思路为:

  资源分布存储:教育资源网是由多个资源站点组成,资源网内每一个提供资源信息服务的站点都是资源网中的一个节点,存储实际的物理资源,资源节点之间可以进行资源互访和共享,资源的描述信息定期向目录中心提交。

  资源网目录集中:为用户提供一个覆盖本地区所有教育资源站点的最新资源目录,实现本地区不同教育资源站点的系统互访和资源共享。通过资源中心维护一个资源目录系统来实现对本区域内不同资源站点资源目录的同步更新管理,并提供一个强大的检索系统,通过对本目录库进行检索,就可以实现对不同资源站点上资源信息的快速查询,达到共享资源的目的。当用户需要打开某个资源时,目录系统提供重定向的功能。

  转贴于 异构数据互换:目前很多厂家都有自己的资源库管理系统,其中收集整理了不少有价值的教育教学资源。但不同的资源库采用不同的系统管理,将使用户无所适从,通过异构资源互换功能,可以将以前开发的资源库管理平台中的数据快速导入到教育资源网系统中,实现资源的快速征集,另外导入到本系统中的资源可以通过系统强大检索功能供更多的用户使用。

  高速资源缓存:从学校所在的区、市等上一级资源站点通过初始化设置,缓存一部分资源到本地,以后根据资源访问概率对缓存的资源数据进行不同层次的优化调整,达到在本地保存访问率高的资源数据。

  资源的动态采集:动态跟踪、自动采集Internet上丰富的教育资源,因特网教育资源雷达搜索实现对Internet上广泛存在的教育资源的自动发现与采集整理。

  教育资源是信息化教学中最为关键的要素之一,也是教育信息化重点建设的内容,通过城域教育网整合一个地区的教育资源,为整个地区提供一个量大、质优的教育资源服务系统,是大势所趋。分布式资源网可以有效的整合大范围内教育资源信息,使得教育资源可以得到最大范围内的共享,但又可以避免大量资源集中存储单点拥塞以及单点过故障的问题。通过不同的配置,可以形成层次性的、对等的网状等不同的资源存储分布的模式,资源网采用分级管理的模式,切合了我国当代教育行政管理的模式,真正实现了集中与分布的有效统一;另外,资源网的组成模式,为不同教育行政系统之间运营结算提供了可能性,对教育资源产业的发展,将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基于以上思路广东省电教馆建立了一个全省的教育资源目录索引中心,采用分布式技术,将下属各市区的教育资源的描述信息集中,资源则分布在各地存储,在各地资源库内容更新的同时,同步更新省资源中心的索引目录,目录索引中心以及各地市的资源库系统,通过宽带网络无缝连接成了一个覆盖全省的教育资源网,从而最终实现全省范围内资源的分布式存储、分布式管理和提供基于共享资源教育增值服务体系。

  随着互联网上数据的不断膨胀,其中不乏大量有价值的教育信息。但是这类教育资源处于一种零散的分布状态,且形式、内容各异,尽管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指向目标地址,但除了文本信息可以检索外,对于一些多媒体教育资源,如图片、声音、图片、动画等,现有搜索引擎则无能为力。如何将这些分散于成千上万的WEB站点中有价值的多媒体教育素材的标识信息提取出来,集中于数据库中提供检索服务,则是下一代自扩充式的教育资源库系统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自扩充式教育资源库系统也称开放式的教育资源库,从广义上看,它以分布式资源库系统为架构原型,但资源的来源不限于已有的其它资源库系统,而是扩展到以自然形态存在于互联网中的各类教育资源。开放的教育资源库不仅体现在能通过其搜索机制,将网上的资源地址收录到索引数据库中,更能通过录入接口,将零散、不规范的网络教育资源进行统一标识,纳入到更为完整的资源体系之中,这是教育资源库的一大发展趋势。为了维护版权利益,虽然资源文件本身仍处于一种自然的分布状态,但面向用户的却是一个虚拟的大型资源库,所有的资源都被进行统一标识和规范化处理,用户不必进行人为的转换,就能获取到规范的教育资源和应用指导。

  实现这一处理的过程主要是通过《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约束,定义资源的标准化过滤接口和导入接口,将网上优秀教育资源的元数据信息自动提取出来,进行标准化过滤后导入到自身的数据库中,经过不断的完善与扩充以形成系统的教育信息资源。随着XML技术应用的普及,未来互联网上的资源都将以XML语言进行标记,这为自扩充式教育资源库在浩瀚的资源海洋中进行基于内容的定向检索和元数据提取提供了可能。

  教育资源库发展的另一趋势是:要从产品层次上升到服务层次。在资源体系自身不断得到完善的同时,更应注重个性化的服务功能,使用户获得深层次的、专业的支持。每个学校、每位教师和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相应的需求,资源库提供者将根据这些现实需求量身定做。从国外一些教育资源库成功案例中也可发现,除了资源质量(教育性质量和规范化质量)这一重要因素外,完善的服务和技术支持更有效的决定了资源库的规模和效益。

  以用户为中心的资源服务体系大多以门户网站作为基本呈现方式,友好的界面和便捷的资源获取方式,能提供及时的服务,如信息查找资讯和常见问题解答等。多个门户可对应一个资源数据库,以提供不同的功能界面。如美国教育部支持的ERIC资源库,是一个包含了既可面向团体用户(如某些学校和科研机构),提供完整的数据库内容服务,也可面向个人,根据用户需要,定制个性化资源服务。与ERIC相关的门户网站是AskERIC,它包含了丰富的ERIC资源,可供教师、图书馆员、顾问、管理者、家长以及其他任何对教育感兴趣的人查询与教育相关的问题。AskERIC不仅运用整个ERIC的丰富的资源,而且包括各种资源服务功能,如:答疑支持、资源收集、问题档案、课程计划、邮件列表及16个ERICC learing house学科专门知识的支持。用户可以在线查找疑问的答案,如果用户对此结果不满意,可以发电子邮件给ERIC,它有大批的专家,专门负责回答电子邮件提出的各种问题,一般在两天之内,都会收到答复。

  目前,国内的资源建设模式已经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种资源服务意识的萌芽。如佛山学科群资源网站的建设模式,该地区的教育资源建设以标准化作为基本前提,开发了完全符合《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资源库产品,该资源库包括了对基础教育资源的各种分类,如:资源类型、学科、年级、知识单元等,是一个整合了佛山地区所有资源的大库,提供了资源上载、下载功能及多种标准化检索方式,保证了资源属性描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实现了教育资源广泛的共享。但是,根据基础教育的特点,使用资源的大多为学科教师,他们更希望资源以学科和主题作为基本呈现方式。因此,根据资源服务个性化的需求,在原始资源库的基础上设立了每个学科的门户网站,每个网站以主题方式呈现了与本学科相关的所有资源,并提供相关的检索方式。一旦原始资源库中增加了新的资源,它会通过与学科网站的接口将该资源进行主题分类,并在学科网站的主页中显示更新信息。学科教师既可以在门户网站上搜索资源,也可以在原始资源库中进行更为精细的检索,并获取大量的原始资源,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重新组合。如图所示:

  学科群网站采用学科网站的方式做资源库的用户前端界面,后台采用数据库对资源存储管理的思路,旨在使资源的使用更符合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和使用习惯,以学科资源为核心,建设一个集资源共建共享、在线课件开发、联机备课、学科信息、交互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各学科,多层次的学科教学资源的应用服务环境。它是一个方便实用的学科资源互动式园地,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教与学的桥梁。这类教育资源管理的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个学科资源网站只给用户某一学科的资源,与其它学科资源分离,教育资源按照学科结构以及教师使用习惯设定不同的栏目及资源内容,使资源系统更加专业化,不同学科网站适合不同学科教师的需要。学科分类是教育资源内容划分最基本的依据,因而这种模式最大的优势是便于组织和管理,可将每个学科进一步细化到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并在遵循一致规范的前提下,根据学科自身的特色采用多种表现形式和管理方式。

  学科群网站系统采用三层架构:第一层是学科群网站管理系统,是整个系统的管理中心,主要完成整个网站群各子学科网站的生成、配置和维护;第二层是各学科群子网站系统,主要是本学科的信息和资源共享中心,以超文本的方式,按照学科的结构以及教师使用习惯链接和呈现各个学科的资源信息,并提供动态信息、通讯交流、电子备课等辅助功能;第三层是教育资源管理系统,是学科资源后台管理的中心,存储和管理所有资源信息,各子学科网站群的资源都在此建立资源索引,从而达到资源的最大程度共享。

  学科网站与后台资源管理系统之间是无缝连接的,平时用户只需要登录到网站,浏览并使用与他所教学科课程相配套的资料,直观明了,操作简单;如需要检索全部资源,只需要通过在学科网站上的链接的接口切换到数据库检索视图即可。每个学科资料的更新,都会自动存储在后台数据库中,学科网站管理人员也可随时将后台资源链接显示在学科网站上。

  正如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所说:基于互联网的全新的教育技术服务(ET-Service)模式正在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资源观。这种教育技术服务是将教学模式革新、学习资源的利用与建设、教师与学生关系等融合到服务之中。它包括:提供教育资源的咨询、定制、、配送等服务;提供资源型学习环境(全球教育信息挖掘、流通、交流、存储);提供研究型学习环境与协作学习的环境;提供校园文化的环境(班级、学校、地区、全球);信息化教学设计培训等等。其核心是充分利用网上开放式服务系统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活动的环境和个性化服务。这种服务的理念也与自扩充式的开放教育资源库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1]余胜泉、朱凌云等,《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celtsc.edu.cn;

  [2]余胜泉、朱凌云等,《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体系结构与应用模式》,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第3期;

  网络教育资源是指将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不同形式的教育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存放在光磁等非印刷型载体中,借助网络开发利用、用以呈现相关知识节点的有用信息的集合[1]。

  由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网络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网络教育资源正在削弱传统文献教育资源在教育中的霸主地位。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一直投入很大,截至2003年底,已总计投入了1 000亿元[2]。经过多年的努力,教育资源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与此同时,由于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教育部门先后实施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96-750 项目)、新世纪网络课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资源、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等网络教育项目,许多省市也投资建设了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和教育网站。

  虽然我国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有较大的发展,但由于起步晚和缺乏相关的建设经验,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与教育信息化发展不相适应的现象,有许多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指导思想方面。由于缺乏相关经验,我国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只能参照国外,缺乏本土的理论指导。因此,对于整体建设目标不明确,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认识不明,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深入进行,所以,我们应该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指导思想。

  (2)资金和建设主体方面。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知识、劳动力,但是,我国现在在这些方面处于劣势阶段。要解决好的问题,关键在于领导。只要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克服他们重硬轻软的思想,就能不遗余力地加大对数据库建设的投入,政府就能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带动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加入,开发更多更有效的网络教育产品。只有如此,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才能有快速和良性的发展。

  美国教育资源门户网站(GEM)是由美国教育部提出并主要出资建设的,GEM并不生产教育资源,也不拥有资源实体,它只是制定了一套有关资源管理的规范,采取了资源认证和管理机制,吸引各级各类的教育资源所有机构加入到GEM中,所以GEM教育资源建设主体并不只是教育部门,而是包括许多不同领域热心于教育的组织或机构,在美国,上至政府部门下至民间组织,各行各业都可以为教育资源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这样就使美国教育资源建设的主体不只是依靠政府而是多元化,从而为美国的教育资源建设提供了足够的财力、物力、人力。今后我国在教育资源建设中,应充分借鉴美国的经验,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引进多方力量,形成全社会建设教育资源的机制,使资源建设主体不是单一化而是更加多元化。

  (3)标准和规范方面。现在我国网络教育资源内容无序、重复,缺乏关联,而且各个信息系统的管理体制不兼容,由于缺乏合作和交流,没有统一规划,从而使管理分散,各自为政,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重复建设现象,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而且由于不同机构在自建数据库时,选择不同的技术平台、库结构、检索界面、检索语言、专业用表、组织语言,所以建设成的网络教育资源出现很多问题,如:用户使用困难,网址无法真正链接等,这都极大地阻碍了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及可持续发展。所以,教育主管部门要成立特别小组,用于统一管理某一区域的网络资源,改变不同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真正实现教育资源的高度整合和共享。

  (4)资源的审核与评价方面。网络放大了资源的空间,可以使学习者更方便地获取丰富的资源,但这也造成了许多问题,如信息无序传递和混乱、知识信息污染等现象。目前我国尚缺乏统一完善的信息标准和严格的审查监督评价机制,这使得网络教育资源的质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资源的审核既要依靠资源审核专家对资源进行审核, 也要增加网络教育资源的评价反馈机制,主观评价和大众评价相结合,同时寻找更全面合理的评价标准,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借助网络技术的发展和Web2.0,使网络教育资源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要求和需求。

  (5) 资源只注重数量、多而不精。目前教育教学资源均以库的形式出现,多达几十甚至几百G,但是数量优势并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资源的可用性不高。我们知道衡量一个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好坏不是取决于资源量而是取决于资源服务于实际教学的效率[3]。所以,建设网络教学资源时应充分了解学校的教学需求,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建设有效的高质量网络教学资源。

  (6)教育资源存在区域差异。在东部发达地区,通过购买获得资源,或通过自主开发建设资源,并形成了共享区域。但是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主要还是通过国家农远工程将相关的资源输送过去,因此,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区域间差异明显。

  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不能简单地依靠数字化转化、购买电子文献或下载网络教育资源等建设途径,应该加大数据库的开发利用,因此,可从下面几个途径进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

  (1) 引进网络版数据库和自建数据库结合。可以引进内容和技术上较成熟的全文数据库,如电子期刊方面有中国知网、人大期刊复印资料等; 电子图书方面有超星、书生之家等;数据库方面有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中经专网等,通过购买其使用权,为用户提供网络信息检索服务,这是最基本、最有成效的网络资源建设方法。

  此外还可以在不侵犯知识产权的前提下进行自建数据库。例如根据教学科研需求,下载质量高、有价值的网络教学资源,并把它们进行筛选、分类、标引,然后通过网页的超级链接方式组织这些资源,形成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网络教育资源。

  (2)资源建设中充分使用Web2.0技术。传统的网络资源建设在技术与组织用户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资源的组织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拥有资源的人与需要资源的人没有流畅的通道。Web2.0应用的一些特点恰恰能够弥补传统网络资源建设的不足。Web2.0的以下3个特点能很好地解决传统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①资源管理社会化。指的是由用户共同参与资源的建设, 资源的提供和管理并不由一个固定的机构来完成[41]。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应该考虑社会化因素。社会化使资源管理加入用户互动, 能够使用户有双重身份,这不仅丰富了资源内容,同时也增加了网络教育资源的使用价值和吸引力。 基于Web2.0 的应用,把传统资源管理自上而下的模式转变成自下而上的资源管理模式,使网络教育资源内容从以前的只由专家分类判断转而由参与者共同构建和管理;② Web2.0的开放性。开放性主要有三层含义,即内容的开放、开放的API以及开源软件的开发与应用。Web2.0 应用的内容来源于用户创造内容、用户添加内容、用户行为创造,无论哪种情况, 都需要用户参与其中。开放的API 产生了更多的应用。开放性也是网络教育资源建设需要的, Web2.0的开放性有许多值得我们利用;③ 提供长尾化服务。长尾理论是指: 只要有足够的存储和流通渠道,非热销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 即众多非主流的小市场的汇聚可以具有与主流大市场相匹敌的市场能量[5]。长尾理论已经在网络经济领域成功应用。对于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可以以Web2.0的长尾理论作为运营模式的理论支点, 因为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中也存在着长尾。网络资源建设如果可以在资源管理的社会化以及开放性方面有所突破, 就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资源建设中。越来越多的用户参与互动,就会有更多的内容是由用户产生的,实现长尾服务就成为可能。

  (3 ) 利用微内容优化网络教育资源。所谓微内容就是在互联网上任何用户所生成的任何数据。例如,在QQ空间中个人发表或转载的日志、上传的照片和音视频、个性签名、QQ心情、收藏的网址、每一则评论、每次鼠标点击的链接等[6]。这些网络信息虽然平民化,但却并不是充满低级品位的文化。如果用良性目标引导,这些微内容同样可以为网络教育提供建设性的服务,同样可以作为推动网络文化发展的进步力量。微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优化网络教育资源:① 在微内容环境下网络教育资源可便利地实现共享和互动;② 网络教育资源微内容化;③ 网络教育资源可以充分实现优化评价。

  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然趋势,具有及其深远的意义,它是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在微内容环境中,网络教育资源具有更好的开放性、可重用性、共享性、协作性,可以使学习者有多样化的学习体验、满足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个性化学习,与此同时,资源的优化评价可以提高网络教育资源的效率和质量。

  (4)建立各个学科导航系统。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找到真正需要的信息,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许多人会出现“网络迷航”现象。所以,为使用户方便快捷地找到所需要的教育信息,科研人员有必要建立学科导航系统。所谓学科导航系统,就是按学科建设的要求将网络教育资源分门别类地系统组织起来,从而为学习者开辟一条顺畅的学习通道,可以利用博客技术优化导航系统。

  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应该把借鉴国外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经验和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建设相结合。在起步阶段,应该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应该继续坚持“统筹规划、共建共享、深化应用、技术推进、重点突破”的建设原则,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

  [1]陈向东.网络环境下的跨学科知识共享[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5.

  [2]赵国栋.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N].中国教育报,2005228.

  [3]高文华.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2).

  各种文化系统已经在互联网上形成了一个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圈。教育传承文明,作为内容载体的教育信息资源,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各种文化系统的特质差异和价值取向。

  荷兰社会学家Hofstede经过调查研究,认为区别文化的本征值(Identity)主要有四个关键变量1:(1)权力距离,指社会对于组织机构中存在的权力不平等现象的接受程度;(2)不确定性规避,表示社会对于带各种异见及异端行为人群的宽容程度;(3)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刻画社会中个人与群体之间利害相关程度;(4)阳性与阴性,反映社会对待男女、强弱等方面的态度。这些因素将会影响教育理念的定位和具体实施。

  美国人类学家Edward.T.Hall则认定影响文化的主要因素有2:时间、空间和情境(指文化资源对情境(context)依存的相关性,包括语言、宗教、政治、历史、习俗、地域、价值观等子要素)。Hall认为文化资源有高情境(High-context)与低情境(Low-context)之分。前者对情境的依存度更大,需要相当的文化背景才能理解,而后者对情境的依存度小,易于用言语、文字直接描述。不难发现,这种与情境相互依存的特性在教育资源中亦有所映照,例如:社科人文类的教育资源通常比理工科教育资源具有更高的情境依存度,常识类知识比原理类知识具有更大的情境依存度,劣构型(Ill-structured)知识比良构型(Well-structured)知识具有更大的情境依存度等等。

  网络环境中的教育资源实质上已经成为多元教育文化系统共存的缩影和映照,它们的沟通共享在较深层次上将渗透着文化因素的对接和互动。但是,如前所述,网络环境中会并存着各种高低情境并归属于不同教育文化系统的教育资源,而每种教育文化系统又都拥有相对独立的文化隐喻和情境特征,这势必对教育信息资源的再利用产生相应的影响。而解决不同教育信息资源移植互用的根本办法,就在于对资源本地化的研究思考,它是解决教育信息资源文化情境特性的突破口。

  (1)本地化(Localization或简写为L10N):又称为本土化,是指将某一事物转换成符合本地特定要求的过程4。本地化是显示各种异质多样性和特定情境要素的过程,资源本地化的最佳效果是既能适应本地要求,又尽可能地保持资源原有的特定情境含义。倍值一提的是,人们常说的“汉化”其实所指的是“中国本地化”,即从其他语言文化系统到汉语言文化系统的转换过程;而“翻译”则是偏指“文法层面的本地化。

关于作者: 小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88888888@qdeptok.com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