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的长河奔腾不息,蓬勃宽广,广大青年作家无疑是其中最为跃动的部分。为总结新时代青年文学创作新经验,激励广大青年作家自觉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9月2日至3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共青团中央共同主办的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在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373名青年作家和青年文学工作者参加了会议。
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于1956年首次召开,此前已举办8次,在我国文学事业发展进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次会议期间,各位代表充分交流,凝聚共识,收获颇丰。大家纷纷表示,新时代呼唤新文学,新使命激励新创作。要在坚定文学初心、坚守文学理想的基础上,以青春的活力和创新的精神投入文学创作,描绘新时代明亮磅礴新气象。本报特邀部分与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结合创作经历分享收获和感受,以飨读者。
回首过去几十年的创作生涯,我认为,对于青年作家们来说,乐鱼电竞app要写出优秀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具备“三气”。
任何文艺作品,无论历史还是科幻,无论言情还是推理,无论现实主义还是幻想文学,它们的底色始终是当下。因为我们和读者都生活在当下,在作品中体现时代精神,不是一个写作技巧,而是一种文学的必然。
昂扬向上的年代会造就一批积极奋发主题的文艺作品;迷茫颓废的时代,则会产生浮靡与幻灭的艺术。汉唐气象,魏晋风骨,是截然不同的风格。《水浒传》写的是宋代故事,反映的却是明代市井文化。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十字军骑士》讲的是中世纪背景,却体现出19世纪波兰人民渴望脱离普鲁士残暴统治的思潮。几乎所有的经典作品,无一不彰显作者所处时代的特点。
从古希腊诗人荷马到我国唐代诗人杜甫,历代先贤不断提醒我们,诗家也是史家。所以,把握当下的时代精神,体会当下的社会风气,记录当下的历史痕迹,是青年作家的天职。
一次交流会上,一位读者问我,我们为什么要看历史小说?我的回答是,讲古是为了观今。我们会为书中人物落泪,乐鱼电竞app是因为他们的境遇穿越时空,击中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能够理解,与我们有了连接。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的意思是,历史分成两种,真历史与档案历史。所谓真历史,是指能够被现代人所感知、所理解的历史。只有真历史,才能从历史尘埃中被激活。从文艺创作角度来说,只有被读者感知的、被读者所理解的文艺作品,才能被他们所接受。
那么,要如何让读者感动和理解呢?这就需要我们深入了解真正的、属于最广泛群众的生活状态,也就是俗称的接地气。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这段阐述直指文艺的本质。我们要洞察时代风貌和时代精神,时代风貌和时代精神又是由千千万万民众创造和培育的,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期许与顾虑,无数微不足道的意志汇聚成了时代洪流。乐鱼电竞app如果我们不沉下去,理解他们,又怎么能感知大江东去的壮景?
习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讲话中,对文艺创作提出了一个要求:“要把握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学古而不泥古、破法而不悖法。” 可见对于创作来说,守正与创新,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作为青年作家,守的是时代之正、传承之本;创的是意识之破、思路之新。只有践行传承,文艺作品才能找到其根系所在,成为有源之水;只有有意识地从群众中汲取素材,不断观察与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让作品焕发出丰沛的活力。
坚持守正创新,是我们新时代青年作家的创作之道;洞察时代精神,是我们的文学感悟之法;贴近人民生活,则是文艺创作之术。我们只有充分把握道、法、术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以道演法,以法驭术,才能做到有锐气、接地气、长志气,创造出更多优秀作品,推动中国文艺更加繁荣昌盛。
我来自宁夏固原市,从小喜欢文学,18岁开始发表作品。24年来,在繁杂的工作、琐碎的生活之余,我一直坚持文学梦想,先后发表作品600多万字,出版作品21部。
写作的同时,扑下身子服务本土文学,全力为西海固文学的发展培育新生力量。回想自己在文学路上的奋斗历程,感恩于一路得到了各级组织和良师益友的扶持和帮助,我觉得自己应该化感激为动力,用同样的方式去帮助别人,为西海固文学的发展和传承添砖加瓦。本着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原则,我团结西海固的文学力量,结合实际,深入挖掘,不断创作反映家乡脱贫攻坚和社会变迁的文艺作品。
早在20多年前,宁夏南部山区就开始了移民搬迁。“十一五”移民规划实施期间,我及时跟进采访、收集素材,准备写一部乡土变迁主题的长篇作品。为了把作品写好,我重新阅读《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山乡巨变》《红旗谱》等乡土文学作品,通过学习提高自己对长篇小说架构的把握能力。故土养我育我,为我提供了丰厚的文学资源和创作灵感;文学前辈们犹如启明星,指引我在文学道路上前行。十年磨一剑,近期出版的拙作《亲爱的人们》,从产生创作想法开始,到素材收集、构思创作,再到打磨修改,到最后出版面世,我花了10年时间。
西海固这片土地曾经干旱落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辈又一辈,靠着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演绎出最美的生活画卷。改革开放尤其是新时代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在脱贫攻坚的号召带动下,他们在平凡的日子里谱写出感人至深的生命华章。
文学的道路漫长而艰辛,但我并不孤独。在我生活的西海固,有一大批作家跟我一样,长期坚持文学创作。他们分布在各行各业,遍布西海固大地,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自由职业者,更有至今还坚守在田地的农民作家。
西海固曾经“苦瘠甲天下”,如今奋进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这里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精神生活也随之空前丰富。广大作家创作激情高涨,文学之花在这片热土上竞相开放。我们相信耐得住寂寞,头顶纯净天空,就有诗句涌现在脑海;守得住清贫,脚踏厚重大地,就有情感激荡在心底。在这里,文学之花处处盛开,芬芳灿烂;在这里,文学是土地上生长得最好的庄稼。
写作早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这份发自内心的热爱让我勇敢坚毅。作为“80后”作家,我将继续坚守本土,用文学书写西海固的厚重大地,挖掘乡土故事,弘扬人性之美,讲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携手共进、共同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故事。对艰苦生活的亲身体验,让我更加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将不断磨炼写作水平,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始终把身子扑在生活中,写出更接地气、更有烟火气的好作品,尤其要继续围绕民族团结下大功夫,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应有的贡献。
习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重要讲话中提出“五点希望”,第一点就是“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是各族同胞的共同使命,对于各民族青年作家来说,更应有时代的担当,心系民族伟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新篇章。
本次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提到,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是中国式现代化,而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这就要求广大青年作家深耕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学。中华文学既有天然的多元特色,又有明确的一体意识,只有把握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和中华民族整体叙事逻辑,才能创作出既展示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彰显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优秀作品。
此次会议给青年作家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作为一名青年批评家,我汲取了很多能量,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创作方向。首先是甘于寂寞、潜心创作,这是一位合格的批评家在追求学术高峰时所需具备的一种精神境界和态度。它意味着在面对外界纷扰和诱惑时,依然能够主动选择孤独与宁静,将全部的心力投入到创作之中,不为喧哗所动,不为名利所累。其次,应关注当下,以青春之笔写出属于新时代的优秀评论文章,为奋力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最后,人品和文品相辅相成,青年作家和青年批评家是时代精神的引领者,因此每一位青年批评家在写好评论的同时,也应锤炼高尚的精神品格,以德艺双馨作为追求目标。
青年文学评论家的身份让我深感责任在肩,我要不负青春之名,承担起民族文学传承的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在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的学习和交流中,我深刻感受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和多元一体。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这种多元一体的特色,使我们的文学更加生动,更加具有生命力。
我们都是时代的儿女,应该关注时代的变化,展现时代的风貌。过去,我一直在写草原故事、牧场经验。202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联办研究生班以后,我开始创作长篇非虚构作品《单身母亲日记》。今年,我开始转向都市少数民族生活的描摹,我的中短篇小说集《北京哈萨克故事集》入选北京作家协会签约作家扶持计划,将在两年内出版。我很希望书写在北京生活的哈萨克族人的生活,并以此为切入点,记录下首都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风貌。
在创作《北京哈萨克故事集》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多元与一体的关系,更加自觉地把握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和中华民族整体叙事逻辑。我计划深入挖掘更多各民族群众的城市生活故事。我不仅关注他们在城市中的物质生活变迁,也关注他们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当代故事。我希望通过作品,让读者看到各民族共居共享共乐的城市生活状态,感受到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
在中国文学百花园中,民族文学斑斓多彩,展示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魅力。我也将致力于传递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并在此基础上彰显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让读者在欣赏民族文学之美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投入到民族文学的创作中去。我将用我的笔,记录这个时代的多姿多彩,讲述各民族守望相助、和谐相处的故事,为中华文学的繁荣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曾经写过一首诗——《云南的声响》,里面有这样的诗句:“在云南/人人都会三种以上的语言/一种能将天上的云呼喊成你想要的模样/一种在迷路时引出松林中的菌子/一种能让大象停在芭蕉叶下让它顺从于井水。”人们常常好奇我所描述的“三种以上的语言”,这种描述其实很写实,算不上诗意的夸张。我的老家地处山多坝子多的云贵高原,一层山一层人,隔一座山,人们的语言或者口音就有所区别。人人都会三种以上的语言,是多民族杂居之地常见的景观。
不过,这确实也是一种诗意的形容。在云南地界长期生活,你会感到山川毓秀、万物有灵,它们会用各种方式和你对话。天上的云,松林里的菌子,大象、井水……都有自己的语言,它们在季节中流转,用自身的节律和变化与人类的生存繁衍相应和,组成辽阔的自然——就像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族人民,用他们的语言、文化,汇成中华文化的江河奔流,汇成中华民族的精神海洋。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在各自的生存经验和生命体验中积累并形成自己的风景。在诸多文学作品中,我们能体验到各个地区、各族同胞的生活、感情和梦想。譬如藏族诗人扎西才让用诗歌带领我们走进“桑多镇”,去探寻青藏高原一个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新型边陲小镇;回族诗人宋雨的诗歌则向人们展示了新疆边地的纯粹、悠远,如阿勒泰的群山和桦树林……各民族的书写丰富着中华民族的情感经验和历史叙事,共同参与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整体构建。
诗人勒内·夏尔曾在《修普诺斯散记》中写道:“诗人不能在语言的平流层中长久逗留。他必须在新的泪水中盘绕,并在自身的律令中继续前行。”我想,对我们而言,“新的泪水”包括对时代的深刻洞察、对新的精神世界的探索;而“自身的律令”则包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重,以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断觉悟和理解。创作者不仅要关注文学内部的变迁和精进,更要关注外部世界对精神文化的影响。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我们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独特的经验、记忆。从这个意义而言,每个人的创作,也将如万涓成海、江河奔流,汇成中华民族雄浑的新时代交响。
在我的理解中,每个写作者都是在不同角落滋养出的不同农作物。我们扎根在土地的不同位置,感谢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让一棵农作物得以紧密地挨着另外一棵农作物,通过促成内心深处的交流,以及精神根系的连接,让一棵棵农作物相互陪伴,并且共同确认:我们正在一同生下大地的果实。
我来自于福建泉州,这里拥有全世界最“唠叨”的海。海浪涌上来哗啦啦,海浪退下去哗啦啦,唠叨的,都是关于如何生下来、活下去的追问。这样的追问,从古至今,朝夕不止。这里的人一落地,耳朵和内心便被这些追问塞得满满当当。我便是在这样的追问中,找到文学的。也是在这样的追问中,确认文学于人巨大的恩情,而开始试图写作的。
和许多人一样,随着成长的开始,我的内心如同下过春雨的土地,或者烧开的水,凶猛地冒出一个个我叫不出名字的、难以辨识、难以相处的情感和欲望,很多时候,我还发现了自己的无力求助。
最终的求援是从阅读中获得回应的:一部部好的作品,折射出我内心一块块难以抵达的部分,也隐隐绰绰地折射出灵魂和生命可能的模样。然后,我知道了,一部部好的作品,便是一个个敏感、真挚的灵魂,不断走向阅读者内心深处。
我们扎根的时代,从来不是平凡的时代,我们扎根着的土地,从来不是平静的土地。我们成长、生活的这几十年,是翻天覆地的几十年,这或许是人类文明史上少有的极速发展的时刻。
发展意味着不断的打破和重建,不断的瓦解和构造。这么多年来,我们的内心被快速地推翻和推进着。生活于如此巨变的时代、如此快速发展的大地,我们注定要不断告别家乡,注定要不断重新发现家乡。发现家乡这个事情,便成了写作者必须参与承担的工作:当下的人们,是那么需要文学陪伴,去看见自己。
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做到,我想,肯定有许多写作者在为此努力,那我也希望自己是其中一个。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努力写出尽可能多的人,写出我们的来处——每个路过我们生命的人,都最终参与并构成我们生命本身;我们精神的起点,便是同样在这片土地生老病死的亿亿万万的灵魂——他们留存的生命经验和精神秩序,被提纯概括为“民俗”“风土”“习俗”“理念”“品格”……我们便是彼此的故乡,是彼此精神赖以生长的立足点。
写出尽可能多的人,便是在寻找我们的去处——只有知道我们是如何被构成的,才能知道,我们还可以如何生长。我甚至还通过写作看到:如果把我们所有人的生命当作一个整体,那么我们现在展开的个体生命,便是集体生命、集体经验的组成。
愿同为写作者的我们,能共同说出,在这块大地上,从过去到现在,生如何构成生,生如何陪伴着生,生如何托举出生。愿我们能最终共同说出,我们为什么生生不息,我们凭什么生生不息。
9月2日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因为这一天,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我作为四川青年作家代表团成员之一参会。作家是文字背后的人,鲜少出现在公众视野,我们通过文章结交五湖四海的知音。
在艰辛的写作岁月中,一个作家在青年时期所担负的使命重大,这份责任并非外界赋予,而是作家本人自主的选择。选择一份孤独的事业,必须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必须是个严谨而自律的人,因为写作是一门必须由其自始而终独立完成的艺术活计。作家的青年时期,正是写作的黄金期,也是灵感的旺盛期,许多前辈作家的重要作品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
作为一名成长于大凉山的彝族作家,近年来,我也尝试创作一些与民族文化相关的小说,将某些我所熟悉或耳闻的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小说之中,令其在作品中生根发芽,同时也让作品面貌焕然一新。我想,各民族作家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运用,必然能展开文学生态中与众不同的一面。我们要利用这一优势,让作品不落俗套,成就写作理想的状态和气质。这也是对本次青创会期待作家走出一条长久而宽阔的艺术道路的探索。
每一个作家都有不同的书写方式,为中国文学生态的丰富性作出努力;每一种写作风格,都能够被文学生态所容纳。对我本人而言,写作就是自我求索,挑战并克服诸多写作的难关,从生活的大海里打捞出对自己有意义的东西,努力推陈出新。
我是一名自由撰稿人,主要创作方向是科幻作品。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作家已经意识到,科技进步会影响每个人的生活,在技术浪潮中,我们所有人都在同一艘船上。
科幻作品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展现宇宙尺度下各文明的接触与融合。在宇宙中,人类整体也会被视为共同体,如何构建这种共同体,如何在构建这种共同体的同时建立与其他文明的平等交流,如何从差异寻求共同、从多元凝聚一体,也是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
今年上半年,我在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习,班级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各民族同学。在日常的学习讨论中,他们不仅提供了多样化的作品和多元视角,也让我在交流中对中国文学有了更完整、更全面的认识。参加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我不仅认识了许多新朋友,也见到了这些老朋友。中国文学史是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这种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也为我们指出了融洽和谐、共同前行的路径。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未来。”作为青年作家,我们肩负着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在之前的创作中,我创作的题材主要集中在城市生活,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我会继续尝试在未来和传统之间建立纽带,深度关注现实,用新的叙述手法描摹更复杂的社会生活,实现真正的文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