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鱼电竞 > 乐鱼电竞新闻 > 作文题材 作文题材范文乐鱼电竞

作文题材范文乐鱼电竞

  凉山是个神奇秀美的广阔天地,而彝族聚居区特色更是别具一格。“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只有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到熟悉的家乡去寻美,在取材中孕育美,在写作中表线、采群山之险

  雷波有着一座座巍峨壮观的高山,一座座的山峰各有各的特点和神韵,它们的形状、大小、都各具特色,引导学生就地取材,去发掘家乡的形式美和内在美,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又能够避免舍近求远、浪费资源、避免了学生的猎奇心理。更锻炼了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

  以连绵起伏的山岭为背景,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是值得欣赏的。对于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山岭已经融入到了他们的生活当中而不易被他们发现,因此应注意引导学生感知美,学生从感知美到表达美的过程,也是内心情感起伏发展的过程。

  改革开放及党和政府的关怀,给凉山带来了无限生机,彝家独特的居民建筑,厚实的土掌房、堂屋里设的火塘、火塘边的锅庄、家具上刻着的有着浓郁彝家特色的彩绘等等,让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描写彝家新居的美,激起学生热爱家乡之情,也让学生在写作中更能表达真情实感。当前我们的家乡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栋栋彝家新居正是民族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学生习作,学生通过采集实实在在的事物,去反映家乡富了、变了,不正是讴歌祖国的的一大题材吗?

  提起语文课,很多学生最头疼的就是作文课,十年寒窗,作文想说爱你不容易。可是,你无情来它有意,六月天里等着你。那么,作为高三学生,整天泡在题海里,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作文水平,获得考场高分呢?本人认为,应充分挖掘课本素材,打造文化底蕴,才能成就考场高分作文。 首先直接引用或化用古典或现代诗词佳作佳句于文章之中,给人以厚重的诗香氛围,使作文在考场上鹤立鸡群,获得高分。 例如05年高考满分作文: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带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着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却忘了官场的失意,忘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再如: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友情的沟通。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用优美的语言送走了友人,达到了友情的沟通。 李白《蜀道难》一文中劝说有人归来的语言精辟,达到了友情的沟通。从李白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可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友人便从语言中感受到友人的关怀,沟通也便到了心坎,沟通并不像白居易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它需要语言为他传达彼此的关切。 上面两个作文片段,引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而且使文章不落俗套,别具一格其次,要广泛积累素,活用书中的文本素材。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素材是文章的血肉。有许多考生,在写高考作文时,常常为写作材料的贫乏而大伤脑筋。这固然与考生们平时不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有很大的关系,但也不排除考生们不会使用材料,不能是有限的材料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 能言善辩的烛之武智退秦师挽救了郑国;口若悬河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胸有成竹的触龙说服怒气冲冲的赵太后使赵国在危难之时得到了齐国的援助,从而转危为安;出口成章的魏征。谏太宗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开创了大唐盛世。这些来源于课本的事例,经过我们巧妙的运用,就成为说话艺术的典型材料。 素材能否优化运用,往往决定文章等级的高下。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在考场写作时不是记忆仓库里没素材,而是缺乏对素材的思考和发现,是有货不会用。因此要使自己的作文在高考是不至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除了平时注意积累写作材料之外,把课本中的素材进行梳理,合理运用,也不失为“临时抱佛脚”的应急手段。 屈原忠心爱国,刚正不阿,他不愿同流合污,当理想破灭时,为保持自己的清白而投进了汨罗江。(屈原《离骚》)陶渊明远离官场,过上隐居生活,得到了心灵的自由,“久在樊笼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田隐居》)李白离开长安后,投进了祖国的大好山河,获得了人格独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上源自课本中材料中的三个人物可与“人格独立”之类的话题相连。可见课本中处处都有鲜活的例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我们用心感悟,艺术处理,这些事例就会激活我们的文章,使其亮丽无比。 马克思对别人的诽谤诅咒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表达马克思胸怀宽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苏轼虽因“乌台诗案”别贬谪到荒凉的黄州,但他仍唱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两个材料可以与“胸怀豁达”等话题相连,如果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将会使文章有理有据更具说服力。 现代诗人穆旦在诗歌《赞美》中写到“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这表现他对人民无比热爱。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思想,他认为统治者应该施行“仁政”保护老百姓,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寡人之于国也》强秦因不施“仁政”失去民心,从而失去天下。(《过秦论》)灭六国的不是秦国,而是他们自己不爱护百姓,灭掉秦国的也不是天下人,而是他自己爱护天下的百姓。(《阿房宫赋》)以上4段材料都体现了民本思想,与我们时代脉搏相连。 其他源自课本的材料举不胜举。 像学习问题方面,我们想到旬子的《劝学》及韩愈《师说》中的语句,关于“亲情”方面我们就想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以及朱自清的《背影》等,课本中的材料是我们写作的源泉,解读庄子,我们明白什么是逍遥潇洒;解读屈原,我们明白了什么是人间大爱,解读杜甫我们明白了什么事忧国忧民借助与教材,我们可以走进古人遥远的丰富的情感世界。 书到用时方恨少,看了这些例子,同学们就会明白我们少的不是书,我们少的是激情,是体验,是与文人墨客们进行跨越时空的感情交流。让我们拥有一双慧眼,在语文课本中淘得我们高考作文中的这桶金吧!

作文题材范文乐鱼电竞

  走进历史人物已经在“走进名人”“走进英雄”两节说过,这里主要谈走入历史事件、历史时间、历史空间。2002年高考作文为“心灵的选择”,有篇满分作文写的是《选择之流水账》,文章分为六个小节。第一节谢了公元前16十级禹、其子同部落的人有关禅让制存废的一次选择。第二节写民国元年孙中山推翻封建制度,选择走资本主义道路。第三节写1949年,、周恩来等领袖人物带领无产阶级选择走自己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第四节写1978年根据国情,选择了一条适合本国农村发展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道路。第五节写21世纪以同志为核心的领导班子,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民族凝聚力更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第六节是后记,提出思考普通人面对选择怎么办?应该“瞻前顾后,量体裁衣,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2005年广东卷考的是“纪念”,一位考生就把文思引入历史,写一篇文章《不能忘记的过去――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通过三段“60年前”情境的回忆,写出“纪念”的具体内容,又通过三段60年后今天人们纪念场景的描述,提出“纪念,为了不能忘记的过去”主题。中国的历史故事更是考生们青睐的材料,尤其是古代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如2005年全国卷一“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这个话题就有考生选择了前秦苻坚率大军攻打东晋而失败的故事,写出了《失败的原因》,也不失为一篇好文。

  走进历史情境是指把“自己”置身于某个历史朝代、历史情境,展开联想,讲述故事。比如下面的高考作文题材走进了历史,获得高分。笔者在指导学生作文时,用这种方法效果很好,这是一位同学写的作文。

  宋朝,一个成长烂熟的时期,一个伟大的创造时代,也是抒情诗的起点,这个时代,诗韵浑厚,这个时代,孕育了无数的文人举士,这个时代,出现了一个伟大的豪放派代表诗人,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苏东坡。

  苏东坡,本名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苏东坡虽文章闻名天下,但他的仕途却历经艰辛,屡遭迫害,可他仍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俱在,人才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他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天才的多面性,丰富感,变化感,和那天生的幽默感,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豁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中国历史的星空中。

  很久之前,我就想写一篇关于苏东坡的文章,但在当时,我认为我对苏东坡的理解还太少,只是片面的了解他,其实我想打破人们对苏东坡的传统观念,只是在说起苏东坡这个人时,只知道他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一个造诣颇高的人,而他们,却没有到苏东坡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其实苏东坡这个人是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的人,仕途虽然艰辛,但他却坚守着,捍卫着他内心的那一份乐观,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却是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诗人,是士大夫,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人们的好邻居,是月光下的漫步者。可是这些也许不足勾勒出苏东坡的全貌。

  耶稣说过,具有蛇的智慧,有鸽子的温柔敦厚,这便是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苏东坡。而我喜欢他的诗文乐鱼电竞,不因为别的原因,只是因他写的那么美,那么纯朴,那么丰茂,那么字字自真纯的心肺间流出。如果可以,我想穿越千年,回到神秘的宋朝,去亲身了解这位乐观豁达,随遇而安的他。

  走入真情,走入自我的情感世界,这是一种很动人的现实。《祭弟文》(2004年湖南卷“家庭教育”)虽然以文言行文,但描述的是自己眼中活泼灵动的表弟在创新被骂、养花被骂等一件件小事上越来越失去了自我,最后郁郁而终,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表弟深深的怀念,更满溢着对苛责教育的愤怒,这种真挚的情感使这篇批判性的文章更富张力。《芬香永存》(2005年广东卷“纪念”)一文写母亲去世后,自己的在四年中的成熟:“你走后我变乖了”“把这坏习惯改掉了”“您走后我更关心妹妹了”“您走后我就把头发留长了”“您走了,整个世界变得那么陌生,我无所适从。我开始独立,学会做各样的活儿。我把家布置得跟您生前一样,妈妈您知道么,是为了更好地纪念您。我愿意相信灵魂的存在,那样,妈妈您就会知道女儿用了这些特殊的方式来纪念您。”这些语言都是发自肺腑的至真至诚的话语,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被打动。

  2005年湖南卷以“跑的体验”为话题,满分作文《那鱼・那鹰・那人》写了一个高考落榜生艰难痛苦的人生奔跑过程,“那年高考,

  发挥失常,落榜了。我坚决地拒绝复读,执意背着大大的旅行包”,要“跑出父母的实现,跑上自己的轨道”,后在亲情的召唤和现实的挫折中又再次回到人生新的跑点的过程。

  写真情最忌虚假,不要编一些并不感人的故事,或者写一些极端的生活情节,比如,非得把某位亲人或老师等写得很惨,不一定非得编造才感人,生活中许多小事也能感动人。

  所谓“作文教学生活化”,就是以学生现实生活世界为写作对象,从丰富学生习作内容着手,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习作热情,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运用语言表现生活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简言之,“作文教学生活化”就是指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践行“生活作文”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实施初中作文教学生活化应把沟通习作与生活的桥梁作为研究与实践的重点,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作文,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来反映现实生活,并在练习作文的过程中做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有高雅品位和高尚情操的人。

  首先,我们看看叶圣陶先生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断:“教学生作文,老师先要自己明白为什么写作,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不是为了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叶圣陶先生的这些著名论断一针见血地揭示了生活与作文的密切关系。

  其次,课程标准积极倡导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四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作文,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作文是因为生活交往的需要而产生的,以写实为基础的、为交际服务的实用化作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不可分离的联系,即便是虚构的纯文学作品,也应取材于现实生活。笔者认为,实施作文教学生活化首先应实现作文题材生活化。赤橙黄绿青蓝紫,生活充满七色阳光,作文题材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

  针对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语文教育专家相继提出了“作文命题的交际化”、“作文类型的实用化”等作文教学策略。那么,从作文题材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还应提倡“作文题材的生活化”的教学策略。笔者所说的“题材”,是指学生习作时为了表现主题、实现交际目的、增强表达效果而选用的事实素材。这些题材以整体描述或者片断引用的方式将习作充实起来,使习作内容有血有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论述道理有根有据,从而增强习作的表现力、感染力与说服力。笔者所说的“生活”,包括初中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及所社会生活,主要涵盖他们社会生活的见闻经历、平时所议的新闻时事、最爱探讨的人生话题、时常憧憬的未来图景、交往建构的人际关系及校园家庭的生活琐事等。笔者所说的“生活化”,是指初中生习作题材的选择尽量来源于他们所熟悉的现实生活。只有这样,学生在运用题材表达习作主题时,才会胸有成竹、左右逢源;也只有这样,初中生在生活中选择习作素材时,才会取舍有度,运用自如,而不至于望而生畏。

  当然,要实现作文题材生活化,关键在于语文教师的引导。初中作文训练的内容方面也彰显了作文题材的生活化理念。利用这样的教材组织作文教学,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把学生习作往作文题材内容的生活化方向引领。

  初中作文教学常常通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四种体裁样式,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在记叙文训练方面,教师如果能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记叙文的题材内容就会自然而然地实现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在应用文训练方面,教师要将应用文的种类选择控制在学生可能接触与使用的生活范畴之内,例如书信、报告、请示、申请等应用文种类等;在说明文训练方面,要引导学生选择熟悉的题材进行训练,要注意通过新颖的命题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议论文训练方面,则可以引导学生针对班级、学校或者社会上的某种现象或陋习,发表议论,各抒己见;也可以引导学生就老师教育学生、家长管教孩子及孝敬老人、建设和谐家庭、环境治理、打造温馨小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这方面题材内容的议论文训练,学生有感同身受的生活体验,能够调动生活储备,有助于发表出自内心的观点与态度,写起文章来自然会得心应手,走出“捉襟见肘”、“闭门造车”的困境。

  实施作文教学生活化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和作文教学改革的需要,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实现“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能够帮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作文与生活的关系,注重生活体验,使学生的作文充满生活味,流露出真情实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习作的自信心与习作水平;也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作文教学能力。

  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实施,必须建立在对学生作文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的基础之上。在作文指导过程中,教师要以友善的态度,给予学生温馨的人文关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通过习作命题的生活化、作文题材选择的生活化,最大限度地将作文教学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关注周围世界、关注社会变化。唯其如此,才能够给予学生体验生活与自由习作的时空,才能够调动学生捕捉素材的灵感,激发学生富有创意的表达热情。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J].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

  例如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作文题“船主与修船工”。了解“旧船重漆”的人都知道,其工艺程序一般都要包括船体风干、除旧查漏、修补船体、打底扫平、上漆再漆等环节。“船体风干”就是选择休渔海闲或是冬季北风干燥的季节,采取适当的措施将船体去湿、风干。“除旧查漏”就是彻底清除船的旧漆和锈蚀、腐朽部分。同时,细心检视,一一查出“明洞”“暗洞”和各种伤损、缝隙。旧船或因使用碰撞、乐鱼电竞或因材质等原因,必有破损与漏洞,这也是旧船重漆的最主要原因和最需要上心的环节。作文题也明确交代了两点:一是船主知道“船漏”才重新上漆的;二是船主是聘请了既会上漆、又会“补漏”的修船工,而非部分媒体误称的“油漆工”。通常的情况是,不待船主交代,修船工都会细心巡查,悉数找出漏洞。对于“有损未洞”的情形,修船工则会根据受损程度提出修补建议,供船主参考。如果没有了本环节,不但新漆粘连不牢,而且“旧船重漆”也就失去了意义。“修补船体”就是使用合适的材料与工艺,按“除旧查漏”结论及其与船主的共同约定,修补船体的漏洞、缝隙与破损。“打底扫平”:先“打底”,即使用特殊配制的船用漆料、漆土,对船体细部的缝隙、凹凸不平之处加以填补,使其相对严实、平整;再“扫平”,即是在“打底”基础上的对局部和整体面板涂层的平整、磨光。此后就剩下“上漆再漆”这一最后的工序了。修船工按照程序逐一落实,就叫诚信施工;否则,就叫偷工减料!显然,修船工“补漏”的行为,只能算是尽了本分工作职责而已,既非出于“行善”的本意,亦非属于“补位”的自觉。而包括命题人在内的外行人,不懂工艺事理,误认为“旧船重漆”单单只有“上漆”这一道工序,作文试题取材失误,正源于此。

  再如2010年上海市作文题“丹麦人钓鱼”。试题说“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这个说法,明显违背事理常情。我们不妨设想一下这个情景:一条可怜的鱼,嘴巴被钩住了,还要被按在地上、或是捏在手中,等量准了尺寸再决定其死生。这是何等的荒谬!何况鱼的种类不同,体型大小迥异,难不成丹麦的垂钓者个个还要怀揣一本“鱼类大全”以备检索、核对,以显示“勿枉勿纵”“科学严谨”的态度?这是多么的夸张和离谱!这种精细已经超出常理而成了滑稽。事实上,钓鱼中“放小留大”,并非丹麦人所独有,许多中国垂钓者也是如此。此时判断大小,需要模糊与快速决断,无须精细,否则,就变成“瞎折腾”和笑料。命题取材,不能怀抱猎奇心理。

  2012年辽宁省作文题的主旨句是“人,要隐于音乐背后”。这对于器乐演奏艺术而言,是非常正确,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器乐演奏,其“入耳之音”发自于“乐器”,其“注意力集中与引导”路径是“由声及人”。因此,器乐演奏效果的优化要求“人,要隐于音乐背后”,以便观众“循音证艺、辨音识人”。所以,演奏前,观众是“屏息等待”;演奏中,会场氛围是“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到声音”。而演奏者也须加以配合:“悄然出现,衣着简朴”,甚至暂时牺牲“美色”、尽量减少“骚动”……其目的“无它,惟减少注意力分散,放大器乐效果耳!”这就是“人,要隐于音乐背后”这个“特称判断句”的真正含义与目的!而与之相反的情形则是大家熟知的演唱会。这时作为主唱的“人”必须现于音乐之前。因为“入耳之音”发自于“人”,其“注意力集中与引导”路径是“由人及声”。因此,演唱会要求“人,要现于音乐之前”,以便观众“因人求音、识人证音”。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一类艺术家无不以衣着华丽、打扮新潮的舞美形象来吸引人。他们通过闪亮登场、先声夺人来抓住观众眼球,其目的正是为了形成观众的视觉聚焦与专注,演唱会的氛围比起演奏会相对情绪化与“疯狂”,本质上也是艺术效果最大化追求的需要与反映。显然,“人,要隐于音乐背后”这个“特指判断”,不能简单泛化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全称判断”,是隐是现,都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遵从“注意力集中与导向”原理,以求得艺术效果最大化。另外,题旨涉及了非常专业的舞台表演艺术效果最大化问题、心理学的“注意力集中与导向”原理问题和逻辑学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绝大部分考生肯定是十分陌生、认识有限的。有鉴于此,我们才说:作文题取材已经明显脱离学生实际生活与经验;作文题材料含义与题旨,当再作推敲。

  又如2010年安徽省作文题“读《吴兴杂诗》作文”,选择了一首浅显的写景诗,却要求考生从整诗出发,审出“哲理”后“写一篇文章”,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脱离学生实际。

  三、情境设计或材料信息严重失线年重庆市作文题“冷冻厂门卫救人”,材料与情节设计明显存在着诸多失真和值得质疑之处:一是从库门开关的角度看,这位“受困者”是属于上班正常作业而进入“冷库检查”,但为什么偏偏这时“冷库门突然关上”了?就算关上了,为何同时还会出现库内、库外失联,以致失救?为何“受困者”不能从里向外打开库门以求自保、自救?这种情形,现实之中的概率几乎为零!二是从低温存活的角度看,在冷库门封闭的情况下,冷库内的人居然“在死亡边缘挣扎了5个小时”而安然得救,没有生命危险。这种情形,也是匪夷所思的!三是从管理制度的角度看,这家公司到底有没有起码的安全生产制度用以确保处于特殊作业和危险岗位中员工的人身安全?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一个普通门卫,可以“擅自脱岗”,“从容”地花了5个小时去找人、去救人?又怎么知道“被救人”就困在冷库内?为什么门卫竟然在下班期间,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打开“肉类加工厂的冷库门”(去救人)?四是从救人理由的角度看,难道两人事先约定,凡是门卫没有听到“被救人”“明天见”的招呼声,就是遭难了?难道在这35年中,从来没有发生过或因门岗、或因“被救人”,抑或是其他原因,导致门卫只听到“你好”而没听到“明天见”的情形发生?难不成每每遇到这种情形,“救人者”也都要擅自离岗5个钟头去找人、救人?五是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作文题取材是否隐含着一种“善行善报”的因果报应思想?难道“打招呼者”“受困者”“被救者”和“救人者”“行善者”,全都是因为在35年中“唯一一个每天早上向我问好并下午跟我道别”而结下的善缘、因缘和报应所致?……以上作文题“真实故事”取材的种种失真和命题人怀抱猎奇心理,以特例、巧合、失真材料作为具有价值认同导向和普遍意义的高考作文题素材,同样都必须认真加以质疑。

  2012年安徽作文题“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存在许多自相矛盾和歧义信息,严重干扰考生对材料含义的把握和对审题、立意的判断。首先,作文题材料中“老做法”与“新建议”自相矛盾。作文题材料强烈表明,“某公司”梯子竖放的“老做法”是安全、正确的:“车间角落放置”(放置位置恰当);“注意安全”条幅警示(警示清楚明确);“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的事件”(成效显著,安全可行)。虽然如此,命题人却又“无事生非”,借客户之口提出梯子“横放”的“新建议”来。材料中明示了“新建议”是客户在洽谈生意的中途提出的;而且,提出之前是“驻足很久”,显见客户的“深思熟虑”“郑重其事”和“新建议”的必要性、紧迫性。“老做法”与“新建议”这些自相矛盾的信息,肯定令人无所适从。难怪新浪安徽宿州网友“云飞扬”评价说:“作为一个具有中文专业和法学专业的双学士毕业生,我都弄不明白作文想表现什么主题。”其次,“新建议”中“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也属典型的歧义表述。“不用时”可能指梯子“彻底不用了”——这会让人误解成公司倒闭了或是“没订单”了,而且这时人都走光了,也不必担心伤着人!“不用时”还可能指梯子“使用间隙”,这也容易引起歧义。一是用梯的人可能不会把“使用间隙”等同于“不用时”;二是认为把频繁使用着的梯子在使用间隙横放是多此一举和费力不讨好的事……总之,命题者设计出这种自相矛盾、歧义多多和“不值一辩”的论题为作文题情境,既挑战考生和公众的智商,让自己饱受诟病,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考的严肃性和试题应有的价值导向。

  再如2010年全国卷Ⅱ作文题“浅阅读行动”,也是因为表征不当,造成了对立概念的语义交叉、不能区别的矛盾现象。作文题将“浅阅读”定义为“追求简单轻松,实用有趣的阅读”,其中的“实用有趣”就不准确,因为“浅阅读”和“深阅读”都可以是“实用有趣”。同样的情形还有:“‘深阅读’阐释不清。从上下文语境看,所说的‘慢慢品味’‘我很怀念过去的日子——斜倚在书店的一角,默默地读书,天黑了都不知道’,似乎在回答什么是‘深阅读’,其实不然。‘慢慢品味’‘默默地读书’,未必就是‘深阅读’。‘深阅读’当是思考性、质疑性、批判性、解构性、建构性的。”作文题这些关键术语、对立概念的语义杂糅和自相矛盾,造成了考生审题的困扰。

  高考作文试题直接“撞车”的现象虽然不多,但还是有过先例的。例如:2011年上海市作文题“一切都会过去PK一切都不会过去”,取材自王元化先生1987年发表的《思辨随笔:一切都不会白白过去》,但经查证核实,这个作文题与“2010年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初中组)竞赛题第27题”一模一样,直接“撞车”。上海的许多教师、学校和网友都反映,该题已经在复习备考中训练过。显然,这是一个典型的“撞车”案例!而作文题似曾相识更多的是取材雷同或题材老旧。例如:2011年全国卷Ⅱ高考作文题目“店主诚信奉还巨额奖金”与十年前的全国高考作文题,虽然在试题材料和情境设计上略有不同,但以“诚信”为写作主题和多种观点对比、选择与评价,则是完全一致。再如:2010重庆高考作文题“难题”,与2007年上海市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和2004年全国卷Ⅲ作文题目“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2003年安徽春季高考作文题“挑战自己”等“坚强”类话题作文“相似”。又如:2010北京市的命题作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与2007年江苏省作文题“怀想天空”和1992年上海市的命题作文“遥望星空”,在叙写角度和立意主旨方面也是大同小异。

  第一阶段:训练审题立意的能力。收集整理2014-2015年全国各省市的作文题,让他们进行审题立意的训练。一次3道题,分别批阅讲解,指出他们审题中的问题及可以改进之处,并提供高考作文佳作供他们赏析,让他们尝试说出优秀作文可取之处,对他们正确的评点及时表扬,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第二阶段:训练论证方法,兼顾文章结构。对于学困生来说,事例论证、对比论证是他们最熟悉的论证法。可是,根据考试大纲发展等级的要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可知,因果分析法在议论文写作中能更胜一筹。那么该如何指导这种“因果分析法”呢?

  先W习“一果三因式”,以“史上温暖图书馆”为例,展开因果思维训练,掌握“六段式”议论结构。

  原因一:图书馆是公共资源、公共场所,正常公民都可以享用,求知面前人人平等。(外因1:从图书馆的特点分析)

  原因二:时代进步了,社会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文明、和谐。流浪汉就馆阅读的文明、和谐的体现。(外因2:从社会因素分析)

  原因三:拾荒者、流浪汉,他是精神正常的公民,他与其他读者不一样就是经济差距,在追求知识、精神人格方面是平等的。(内因:从正常公民的权益分析)

  政府要有政策保障支持,给弱势人群温暖与关爱;要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让学生不嫌弃甚至关心、关爱。

  在对学困生进行因果思维分析训练的同时,让他们掌握议论文基本的写作框架。经过两个月的帮辅,这些学困生在阶段考中作文成绩大有提升。作文成绩质的飞跃,客观上也满足了他们的功利性,因此这些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语文学习当中。

  第三阶段:继续训练说理方式,学习“让步说理”和“类比说理”。还是以“史上温暖图书馆”为例。

  “让步说理”:在第一段引材料,阐述了“是什么(怎样)”后的第二段,教他们“让步说理”,用“不可否认”,“诚然”等表示承认某种与观点相反的现象,或表示可能存在的现象,或几种选择中的更好,目的是更辩证。

  例:不可否认(诚然),这些拾荒者、流浪汉进馆读书、听音乐等可能会存在卫生、服饰穿着等不太整洁的一面,部分读者嫌弃他不卫生,不文雅,影响了自己的阅读,产生了不良的歧视的情绪,这些现象可能会出现的。

  但是他也是一个正常的公民,他有权力享受公共资源,有权在图书馆看书学习……,因此我认为流浪汉、拾荒者进图书馆阅读是文明进步的体现。

  “类比说理”:在“因果分析法”之后的段,可以补充“类比说理”。即类比分析产生现象的背景,进而归纳产生问题、现象的根源、意义、影响(坏的方面――危害,好的方面――价值)。

  例如:诸如此类的流浪汉、拾荒者在生活中公共场所受歧视还有:流浪汉等乘坐公共汽车、流浪汉到餐馆就餐,甚至他们的家属都受歧视。为什么呢?精心反思,就是等级观念作祟,就是文明低下、修养不高的表现,是对底层的人格尊严的不尊重。其实这种歧视产生的危害不小,容易让人更加自卑、自闭,更容易形成心理疾病,甚至牺牲生命等危害。(类比一根源一危害)

  经过近半年的循序渐进、循循善诱的帮辅,这些学困生在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这两个方面都得到规范的训练,基本上悟出了写作的规律,在2016年的4月省质检中,他们的作文都上了新台阶,平均得分43.5,比原先未帮辅前的30.6分提升12.9分。

  学困生的个性不同、经历不同,兴趣也千差万别。如能发挥他们自身独特的优势,深入挖掘写作题材,让他们借助“熟识”,写出别样精彩的文章来,无疑是抓稳得分点的极为有效的策略。同时,让学困生结合自己的写作特点,形成一种相对成熟的思维模式,从而快速成文。为此我们教给学困生一套写作思路――“推迭式”:梳理选定、对接勾连、整合归纳来应对考场作文题。

  1.梳理选定:就是根据考场上的作文题,对自己熟悉的题材进行梳理,深入挖掘自己所熟悉的这一题材的意义点,从中选定一个与考场作文题主旨契合的意义点。

  2.对接勾连:就是从自己熟悉的这类题材梳理出的不同角度、不同意义点中选定的某个意义点,用一两句话与本次作文的作文题搭建起一座桥梁,使之对接勾连起来。

  3.整合归纳:就是把自己熟悉的这类题材选定的某个意义点与作文题有共同点或相似点的内容整合归纳在一起,而后阐述分析连缀成篇。

  比如,有的学生很喜欢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的建筑师王澍,对他的事迹了如指掌,我们就教给他们挖掘“王澍”这一人物的角度和意义点的方法。

  扣住王澍“让自己沉寂10年”这个核心内涵进行挖掘。可以采用“追问法(由果溯因)”追问:为什么王澍“让自己沉寂10年”?他是为了积聚能量,这样就有了“目标、积累”相关的意义点。怎样积累能量?要探索,要创新,要持之以恒,要守住寂寞。这样不断地“追问”,王澍这一人物题材的意义点就能被不断挖掘出来,从而为不同的作文题服务。

  如果考场作文是以“目标”为话题,那么就可以运用自己“熟悉”的王澍这一题材,按照“退迭式”思路进行写作:

  只有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观点)。所谓切合实际,就是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浮夸,不空想。只有定立这样的目标,才可以引领我们通向成功的道路(通过阐释,选定与话题相一致的意义点)。面对“切忌急功近利,要多思索,多体验”的导师叮嘱,王澍定下了沉寂10年为未来积聚能量的目标,他守住寂寞,厚积薄发,终于成就了《瓦园》的惊艳出世(用王澍题材中的这一意义点对接勾连起与话题的共同点)。如果王澍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定下积聚能量的目标,而是为了追名逐利,他日后能有系列经典建筑的相继问世吗?可见,我们无论干什么事情固然要有目标,但更重要的是能否根据实际情况确立目标,因为这才是走向成功的关键(整合语段,举例分析说理,照应段首观点句,并加以总结)。

  自主命题以来的五年,从类型上看,安徽高考的作文题除2006年是线年依次是两道命题作文、两道新材料作文。这与全国十多套试卷一致――话题作文渐渐淡出,而命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形势看好。

  话题作文最大的优点是它的开放性给了学生极大的自主权,而不足更明显。由于话题只限定了作文的范围,只要遵循“三自”的要求,引出话题的材料对作文内容没有约束,给套作、仿作、抄袭乃至猜题、押题提供了可能。

  命题作文是传统的命题形式,直接给出作文题,字面限制较少。优势在于老师可以通过规定内容和文体,更有计划、更有效地进行作文训练。考场作文更有利于评卷老师把握标准,进行评分,体现出高考的公正性。

  新材料作文是相对于2005年以前限制较严的材料作文而言的,是在传统的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新材料作文就是一种以给材料但不给话题,让考生在材料范围内自主确定角度、立意、文体、标题为特征的命题形式。也就是说作文题目中所提供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材料的含意即立意的来源,考生要根据材料提炼观点,构思作文。相对于命题作文,它不用拘泥于题目所限定的相对狭小的范围;相对于话题作文,它又加大了限制,不那么宽泛。只是有时材料主旨的隐藏性和丰富性增加了审题难度。

  材料在各种题型中以不同形式呈现,不同性质、类型的材料,要求考生把握的角度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2010年安徽卷作文题。这道作文题延续了2009年材料作文的题型,不过是以诗歌的方式呈现给考生。材料选的是清人阮元的一首哲理诗――《吴兴杂诗》。诗歌前两句写湖州水乡之景,后两句揭示哲理,河流、地势造就了生态的多样性、复杂性,百姓因地制宜,宜菱则菱,宜稻则稻,宜莲则莲。提示语中的“哲理”、“思考或联想”有效地引导考生切入诗歌,拓展思维。审题要侧重于“哲理”:1.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2.因材施教,扬其所长;3.找准位置,正确定位。

  安徽卷连续五年作文题均用的是文字材料,多是一则或叙述性或议论性的材料。如2009年“弯道超越”材料,是一则先叙述现象,再引出材料引申义、比喻义的材料。而从全国近十年的高考作文题来看,所给文字材料除了有一则的,还有两则三则的,如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作文题。这道作文题的文字材料首先是叙述三则故事,然后是一句总结性议论:“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三则故事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审题先要理清三则故事间的联系,抓住“成才的规律”――宽松的环境、强烈的好奇心(兴趣)、更大的期望(激励),然后确定立意,立意可以选择其中一点或几点,也可以从一点的正反面切入。

  文字材料之外,还有用图画作为材料的。如2000年上海卷给的材料是图画“人与机器人”,2005年福建卷给的是“圆形”和“不规则多边形”,2007年全国卷Ⅰ的作文材料是漫画“摔了一跤”,2008年江西卷的作文材料是漫画“助鼠为患”,2010年全国卷Ⅰ的作文材料是图画“有鱼吃还捉老鼠”。也就是说,文字材料在每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中最受青睐,而图画材料也不容忽视,它和文字材料一样为命题老师所关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语文学习》杂志的封面更是题上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些都提醒我们,命题老师一定要考虑到作文与生活的接轨,当然,这生活既指社会生活,更含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之意。

  从下表可以看出,五年来的安徽卷作文题,都贴近现实生活,关注人与社会,关注人与他人,关注学生个人成长。“读”重在成长过程中的感悟,“提篮春光看妈妈”重在构建和谐社会、倡导感恩之心,“带着感动出发”紧扣感动、然后行动,“弯道超越”重在思辨、把握机遇,“《吴兴杂诗》”重在哲理、多维思考。

  高考作文题就像一面镜子,在折射社会的同时,还肩负着引导青少年走向真善美人生境界的崇高使命。这五道作文题引导考生注重对生活的观察、思考,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关注考生的情感体验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关注理性思辨,都体现了时代价值和时代精神,弘扬了主旋律,也培养了考生的社会意识和担当精神。

  高考作文命题有太多的难处,要让师生满意、公众满意,还要在全国十八套试卷的命题中出彩,获得专家的肯定,其难可想而知。而不管多难,我们还是可以推想,未来的作文命题将更关注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凸显人文精神,注重理性思辨。

关于作者: 小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至88888888@qdeptok.com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