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研(行业研究)大礼包”“限时入群”“最后100个名额”……这样的内容会不定期在朋友圈中刷屏。紧接着是一连串的动作:转发朋友圈、“集赞”、截图、添加小助手、进入微信群。
2015级直博生黎静源(化名)在读研一年之后,开始考虑转成专业硕士。从学术走向职场,为了在毕业时拿到一份好工作,她需要现在就找到一份“拿得出手”的暑期实习。此前,她对职场的了解并不多。暑期实习申请已经开始,她却不知道自己需要具备和提升的技能都有哪些。
“刚需”,这是知行求职机构(化名,以下简称“知行”)的工作人员陈立(化名)提到次数最多的词,“每个人对自己的期望值都很高,能直接找到的培训和信息不能完全满足大家的需求。”
与此同时,陈立也表示,除去一些业内知名企业,很多企业的招聘任务其实很难完成,每年员工的需求量很大。而求职中介和校园联系紧密,有大量的学生资源,可以为企业招揽人才。但是对于企业,“人才永远是稀缺资源。”
行业内求职中介结构主要分为两种:一种负责协助企业招聘,企业将人力资源外包给中介,按招聘的人数支付佣金。招聘岗位以互联网行业居多,主要面向普通高校学生。
另一类中介则负责学生培训,主要分为求职技巧型培训和金融实务型培训。此类机构大多针对商科求职,业务以线上部分为主,包括直播课程、实习微信群、内推(内部人员直接推荐入职)、简历修改……规模较大的中介还会组织线下的小班课程、商业案例大赛、模拟面试等活动。
经过学弟推荐,黎静源最终选择向职越求职中介(以下简称“职越”)咨询,一番咨询后,工作人员向她推荐了一款价值399元的“商科十课”套餐课程:包括十节在线课程,一次简历评估,还有内推机会。
付款后,没有收到任何凭证,她被拉进了一个290人的微信群。从那天起,中介的小助手就开始在群里发布实习求职信息。
由于录播视频一周之后才会上线,为了抓紧每一点时间,黎静源在寒假依然坚持早上8点开始观看课程直播。
“错过一次申请,机会成本真的太大了。” 黎静源有些焦虑,她不停地更新信息,时刻提醒着自己下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听了四节课之后,黎静源说自己“终于受不了了,太失望了”。其中一节课,整段时间只介绍了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这让黎静源觉得内容过于简单,和之前的宣传、介绍完全不符。
与此同时,微信群中只有寥寥几条内推名额的信息,无法匹配290人的数量和需求;简历评估也只由中介内部刚毕业的实习生草草修改,并非来自业内的人力资源人士。
落差之余,另一项新推出的199元全年VIP会员项目(可享受全年所有课程、内推和简历评估的服务)又增加了微信群里同学的不满。
此时,他们提出要求,希望公司对差价做出解释和补偿。职越的工作人员回复,因为不是同一课程体系,所以定价不同,不同意另做调整。
同学们开始意识到,这种价格的差异来自中介机构内部的竞争,机构内部不同团队推出的课程的内容和定价并不统一。于是,黎静源带头向职越工作人员要求退款或优惠补偿。
对此,对方不肯明确表态、一拖再拖。第二天,职越单独给几个带头维权的同学退了全款,并把他们移出了微信群聊。
黎静源把收到退款的截图发给其他人后,“整个微信群炸裂了。”最终,工作人员解散了微信群。
这次事件的经过被部分当事学生发布在了知乎网站,为了防止事件的进一步扩散,职越最终给要求退款的学员都退了款。
但是黎静源觉得自己在这事件中遭受的人身攻击、浪费的时间,远远不是退还399元课程费可以弥补的。
实际上,能够提供有核心竞争力课程内容的中介机构只占少数,大部分机构定价混乱,学生稍不留意就会成为其牺牲品。
由于没有凭证,在中介花费数千元的学员根本无法“据理”力争,害怕一不小心就被中介“抛弃”,白白付了钱。
“当初交钱的时候,接受不退款的要求才让你进群。”黎静源说道。像她这样成功维权的学生只是很小一部分。
经济学院2015级本科生张毅其(化名)也是曾找到求职中介机构,希望付费获得实习机会。经过一番咨询,他发现几家求职中介对咨询公司的实习内推,定价都在1500美元到4500美元,全套培训的价格甚至达到7000美元。
“价格实在太高了,没有几万块钱根本下不来,真的是拿钱砸实习。”但当他问到内推真假时,求职中介却含糊其辞,只说是内部的“人脉资源”。
陈立说,招聘企业会事先向求职中介发布信息,中介再推出所谓的内推名额,吸引大量学生投递简历。待简历筛选后,再将合适的简历推给招聘企业。实际上,这些信息在企业网站中也可以看到。
“这只是中介一份顺水推舟的人情。”陈立坦言,其实中介并没有“过硬”的人脉关系,金融行业内的大型企业并不会和求职中介合作的,也不可能收取上万元费用就可以实现“内推”。
甚至,一些中介假扮咨询公司,给学员一个远程兼职助理的实习岗位,每天发放任务,让学员以为内推成功,进入了公司人才库。但咨询公司核查后,发现学员的实习经历并不存在。
即使中介可以从金融企业内的各个项目组工作人员那里找到空缺的岗位、内推进入项目组,但每次也仅有几个岗位空出,只针对内部少部分学员或兼职学生,而对于实习群中几百人的需求根本无法满足。
“中介是一个比较贬义的词,而我们更像是一个培训机构。” 航道求职(化名,以下简称“航道”)的工作人员周杨(化名)称,并不喜欢公司被叫作“中介”。
周杨说,航道目前主要的业务是提供培训,公司内部200多名可以随时调度的导师“全部是毕业三年以内、最了解当下求职流程的在职人士”。
但周杨承认,尽管有求职中介提供的帮助,乐鱼电竞注册也并非进了中介就可以找到实习。航道在报名之初就事先说明不承诺成功。
“进了群就能找到实习这是很不好的心理,这就跟学习和考试的关系一样。”他强调,培训效果是依赖个人的自觉和积极性的。乐鱼电竞注册
光华管理学院2015级本科生李芸(化名)曾因为兼职求职中介的校园推广大使,获得了内推的“福利”。经过求职中介组织的讲座培训,李芸有了对行业的初步认识。但当自己开始申请实习后,她发现很多笔试题考察的往往是专业知识。
这使得李芸意识到自己在中介的兼职使自己“偏离了主业”,变得“很浮躁”,忽视了课内知识的学习,本末倒置。“它有一种风风火火的氛围,就是每天都要找实习,找不到就怎么样似的。”
陈立认为,大学生群体敏感且特别注重未来,工作又是衡量未来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中介以饥饿营销的方式,通过高昂的价格将职业培训的“大众需求”精英化,营造了一种对实习就业过于紧张的氛围。
“其实实习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焦虑一定会乱了阵脚。”陈立说道。身在求职中介的他对于中介机构向低年级在校生鼓吹求职的做法十分不认同:“低年级学生最重要的是打好基础,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也是面试中最看重的。”
但周杨很看好求职中介的前景,“毕竟学校和社会之间的鸿沟很大,很多东西不是努力就可以的,需要意识上的转变。”